1.
做课程很容易陷入的思维,就是我有什么,我要怎么讲;
但这样的思维方式往往会陷入闭门造车,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 讲师忽略掉了学员真的需要什么,每次课程更新都是添加自己新积累的东西;
- 让学员被迫跟着老师每一节课都学下去,疲于听课,慢慢忘记了自己为什么来学
- 让自己的课程变得非常臃肿,都是干货,但也看不到学员的改变是否和自己有关
所以我认为更好的做法是:老老实实回到学员的目标。
讲什么不是由老师来决定的,而是由学员花钱来“雇”老师做到什么来决定的。
2.
那具体怎么做呢?先看前面两步:
第一步:把学员期待的几个(可以做到的)目标罗列出来。
第二步:问自己,如果是一个萌新,TA要具备什么能力才能做出来?
我这里给你提供一个工具:
所以你可以尝试想我这样罗列一张表。
先写纵轴,是你的学员可视化成果;
然后填横轴,做到每个结果型目标,要具备什么能力?
4.
合理的教学内容设计是:
新的成果所需要的的能力 = 旧的能力复习 + 新能力的培养。
就像砌墙一样,新砖头是垒砌在旧的砖头基础上,有基础,有衔接。
有了核心输出结果和为此而需要准备的能力。
那接下来要干嘛呢?
第三步:设计每一个教育模块。
我们就可以围绕每一个能力设计成教学模块,去想我们应该教什么,怎么教了。
比如我会考虑每个教学模块下面几件事:
- 程度:是记忆,理解还是应用
- 课程:也就是课程内容需要几节课,大概讲几个点
- 工具:就会涉及什么脚手架工具让学员更容易上手
- 示范:我完整示范的案例是什么
- 激励:为了让学员能动手,应该设置什么运营活动,激励措施?
- 平台展示:如何让优秀的学员被看见
为什么是这几个呢?
其实上面几个因素融合了:教学体验设计 + 执行力的一些要素。
让学员记得住,能动手,有反馈。
5.
做到了这一步,那看上去还是很枯燥啊?!
所以,为了让这个学习之旅变得像打游戏一样好玩,我们可以这样设置:
比如我把好讲师第八期的课程学习过程的6个输出内容,变成了6个关卡,结合咱们中国传统文化:公侯伯子男等级,做了一点修改:
这就是最后一步:引入游戏化的PBL机制。
这样做的好处是,运营配合课程老师,可以轻松判断学员的能力等级,也容易在社群中引起同侪压力,形成主动学习的竞争氛围。
6.
以上就是小六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内容。
作为老师,设计自己的课程内容的时候,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把学员期待的几个(可以做到的)目标罗列出来。
第二步:问自己,如果是一个萌新,TA要具备什么能力才能做出来?
第三步:设计每一个教育模块。
第四步:引入游戏化的PBL机制。
怎么样,关于课程内容如何规划,你学会了吗?
相关阅读:
讲师36计-NO.003-把想法浓缩成模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