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者并不是一张老师可以在上面写下知识的白纸,所有的儿童和成年人都通过自己的先有概念来理解世界、解码信息。先有概念是多种多样的,和学习者个人、其周边的物质和深灰环境有关的一切都有相应的现有概念。它是一个人所拥有的分析网络,并赋予他周围的事物以意义,决定着个体的立场,使其做出预测和判断。
了解学习者是一切教育实践不可或缺的出发点。观察、倾听应成为我们新的”条件反射“,让我们去通过勾勒出一个人的思想来理解他的行为和决定,我们才有一线机会去说服、影响和教育他。
先有概念,又称深层思维,学习就是要推动深层思维的改变,是对先有概念进行运算。有时候,我们非常清楚自己面对的问题和要完成的任务,可有的时候,问题非常隐蔽,我们隐约觉得“哪里不对劲“,但是又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出来,把这个问题厘清,同样也是学习的过程,能够促进学习者学习。
为了学习,我们要做好改变自身先有概念的准备,还要克服“动机问题”、“关联问题”、“沮丧”、“对新事物的恐惧”、“失去个体认知平衡的风险”、“丧失自信”等学习障碍。
我们对学习到的新信息、解码的新信息整合到自身概念中有一个十分困难的过程,因为理解新事物,必须在相关领域内拥有一个成型的参照框架,还必须能对这一框架进行操作,让意义浮现出来。当学习者提取自己记忆中的东西,他需要的参照物可能被安排在另一个层面,是否能将参照物提取出来,取决于思维的可支配度以及学习者掌握的运算能力。(学习是通过改变新信息来进行的)。另外,在了解参照框架的同事,我们还要更好地了解学习者的推理形式,后者会通过知识炼制过程,促使学习者做出某些行为。推理形式中,常出现的偏误是概念绝对化,而常常忽略带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推理,比如“60%”的可能是正确的”。
当我们要理解环境问题和健康问题,必须要考虑多重因果关系,以及考虑其中相当多的不确定性。许多专家仍然忽略相对性、规模以及有效信息等概念。多重因果关系或结果会对原因产生反馈作用的控制论概念,还不为人们所熟知。“最佳值”这种概念在大众中还鲜有支持者。
学习不仅仅是改变一种特定的推理,观念的改变和认识论方面的改变是并行的。要想改变,就必须经常修正自己“看世界”的方式,对世界提问的方式以及面对随时出现问题的方式。
孩子的推理,非常依赖以感官为核心的形象思维形式。
青少年的推理方式依然是非常直观的,他们不会或很难考虑到未来。
传统经济模式建立在“人的行为具有理性“这一假设之上,然而现在的经验行研究表明,金融决策受非理性因素的影响更大。投资者和学习者一样,他们记住的论据都是那些他们想听的信息,同时忽略了其他信息。总之,看似来源不同的信息被主观地一致化,强化了个人咨询,而其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独立性其实并没有得到验证,同时,来自其他来源,与个人想法不一致的信息,则都被排除在考虑范围之外。
当教育必须回应社会变革时,先有概念的“范式“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偶然性“-即黑天鹅总是带来感念难题,让人们难以接受,因为它总是与人们常用的因果论,决定论相抵触。比如,坐汽车的风险远远高于坐飞机,但是人们对飞行的恐惧却根深蒂固。个体对风险的感受非常微妙,它和科学计算无关,一项调查表明,对风险的感知取决于后果的残酷程度、冒风险的人数、个体的认识深度以及媒体塑造的形象。比如,艾滋病的死亡被明显夸大,而吸烟导致的疾病和心血管病的死亡率却被低估,重大灾难的防护多于对日常危险所实施的保护,如人们对交通事故和家庭事故的态度超然,而他们造成的死亡人数非常多。
先有概念,是经过思考形成的适应策略。对于调用这一概念的个体来说,该概念与情境形成一种内在一致性,使个体行为具有一定的恰当行。学习者必须在各个维度上掌握先有概念,努力寻找其意义,只有这样,整个学习过程才能够有效推进
因此,在学习中,充分借助学习者已经知道的东西,因为他的参照框架不会是完全无用的。我们必须认识到,自然的运行就像一场足球赛,虽然游戏规则是确定的,但当好几个球员一起抢球时,结果就不可预测了,一个很小的细节都会影响事件的后续。
规则可能会相互抵触,因为他们之间相互影响,即使了解所有规则,我们还是不能事先确定将要发生的事。所有这些事都会改变我们的习惯性认知。
先有概念构成了个体的认知平衡,甚至是基本的安全感,个体会觉得所有的质疑都在破坏其内在的稳定状态,因此会不由自主地回避质疑。学习就是以此为代价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