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解释一下,我准备说的问题,仅仅是我在平常工作中进行的并非刻意的“捎带”观察,纯属个人主观性质的侧面印象,完全有可能不那么符合实际情况,如果我说的不对,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批评,同时也盼望得到大家的原谅。
我先说几个多,几个少,然后再挨个解释一下。
根据我的观察,我发现咱们在工作中,存在这么几个方面的特点,注意啊,我说的是特点,并不是对或者错的评判。
第一,系统研究少,具体问题多。
第二,事前预防少,事后纠错多。
第三,追问“为什么”少,思考“怎么办”多。
第四,哲学层面务虚少,实践层面务实多。
前面说的几个多跟几个少,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
从整体来看,就是所谓的系统研究少,具体问题多。从表现出来的现象看,就是事前预防少,事后纠错多。而在解决问题的层面来看,又出现了追问为什么少,思考怎么办比较多,也可以换句话说,就是从哲学层面务虚少,更多的是在实际操作层面进行努力。
大家都知道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句话。其实今天咱们这么多人,专门用这么一个下午(晚上)来进行研讨,就是在磨刀。能组织这样的一次研讨会,我觉得非常有意义,值得点一个大大的赞。
一个公司,一个企业,能不能经营好,利益分配形式或者说方法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个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应该说直接决定了企业经营的成败。
就事论事来说,其实今天组织的这个主题讨论,就非常好,并不存在我刚才说的那几个多几个少。
咱们能够专门组织会议来研讨分配激励体制,这就是站在了系统的高度,同时也是为了以后不要因为这个问题来影响具体工作,属于事前预防的范畴。来参加研讨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也都提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与建议,充分的论述了“为什么”的方方面面,是一次非常好的会议。
在这个基础上,我想再问几个为什么,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也想把我思考的层面,更清晰的展示出来。
第一个问题,就是咱们为什么要组织今天这个会议?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我这么问,估计大家要笑话我,说你老刘怎么问出来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不过因为这确实是我思考过程的一个环节,不能因为怕你们笑话就不敢说出来。
可能的回答是,当然是要解决员工激励问题呀。那么我的第二个问题就出来了,为什么要解决员工激励问题?这时的回答,有可能是为了让大家能够认真且开心地工作。
我又要问了,为什么要让大家认真开心工作呢?回答是这样的工作效果好。为什么要工作效果好?当我这样连续发问的时候,估计会有人批评了,你老刘这不是专门抬杠嘛。
其实不是。我这么追问,是希望能够把一个问题的前提彻底搞清楚。
咱们还是就事论事。员工激励都知道很重要,但要是真的连续问上几个为什么,可能还真有人没想这么多,回答不上来了。
其实,企业的发展,是员工与企业的共同进步。员工与企业的关系,是共生共存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在这个认知基础上,我们才会发现需要设计一套切合实际的,有利于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的制度体系,是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存共生的核心基础。而员工激励制度,不过是这个管理体系当中,比较核心的一个环节。
有了这样比较深刻的底层逻辑认识,在提出具体方式方法的时候,就不会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就能够站在全局角度,站在共同发展的高度,就会提出来有效的实用的建议与策略。
再回头说一下磨刀不误砍柴工。我理解的磨刀,就是方法论的研究。这是比较具体的内容了,并不是今天要探讨的核心,我简单说一个方法,供大家参考。
还是发挥多问为什么的精神,首先问一下,为什么要研究方法论,为什么要磨刀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我相信大家都门清儿。几乎人与人之间出现的所有差异,都是因为方法论的不同造成的。每个人拥有的时间都是一样的,外在的物质条件也是一样的,为什么有的人进步快,有的人进步慢?主要的问题,就是在方法论上没跟上,导致事倍功半,而方法论恰当的时候,则是事半功倍。
把问题拉回来,针对方法论的研究,我提一个具体的建议:可以考虑形成一个制度,固定在某个时间,比如一周一次,或者哪怕一个月一次,针对某个人曾经做过的某件事,进行事后分析,提出“假如我去做,会如何进行”这样的看法。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下去,很快就会发现,大家在做事方法上,都会有很大进步,并且直接影响到了每个人的工作成果。
其实,对方法论的研究,就属于从系统入手,从事前防范入手,从多问为什么入手,从哲学务虚入手。有了思想的进步,最后才会转化为具体的生产力,从而提高每个人的执行能力。
最后要感谢大家给我这么一个机会,让我拉拉杂杂的说这么一大堆。如果认为我说的不那么合适,却占用了大家这么多时间,希望得到大家的原谅,大家尽可一笑了之,要是觉得有一点点可取之处,欢迎咱们以后找机会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谢谢大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