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浅谈审美教育

浅谈审美教育

作者: 学语心远 | 来源:发表于2021-09-19 12:53 被阅读0次

                  ——《美育书简》读后感

    内容摘要:美是人类生活及社会生活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教育的活动,促进个体的审美发展,从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进而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完美的发展。关于审美教育,德国大诗人,古典主义美学家席勒曾专门就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并著有《美育书简》流传后世。本文就将以席勒的《美育书简》为中心对审美教育进行浅议。

    关键字:《美育书简》  席勒    审美教育  美的本质  审美教育的意义

    关于《美育书简》:

        《美育书简》又译作《审美教育书简》,是德国大诗人、古典美学家席勒的代表作。1791年,席勒接受丹麦公爵奥古斯腾堡和伯爵史梅尔曼每年一千塔勒银币的帮助,专门从事美学研究,并将研究成果用书信形式向奥古斯腾堡伯爵汇报。几年时间,席勒一共写了27封信,并与1795年分三次发表在他自己的刊物《时季女神》上,从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美学著作。在这本著作中,席勒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审美教育”这个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做了系统的阐释。席勒认为,正是因为审美活动是自由的,所以审美教育是实现人类的自由的唯一的途径,他认为审美教育可以恢复人的感性和理性的统一造就完整人性,使人进入自由王国。

        在《美育书简》中,席勒首先探讨了美的本质特征。他列举了历史上思想家对美的概念的三种解释:法国美学家E·博克认为美是感性的,主观的;德国美学家A·G·鲍姆嘉通认为美是理性,客观的;而康德认为美是主观、理性的。席勒指出,美的事物使我们能见到自由的表现方式。在说明美的概念时,他企图克服两种观念:一种是把美与直觉完善性相混同的理性主义美学观;一种是把美单纯看做感性感受性的经验主义美学观。从而把美的概念建立在具有普遍性的客观性基础上。然而,由于思想的局限性,他并未能真正做到这一点,这使他的美学思想充满了矛盾,显得含混不清。

        其次,他还提出了人具有两种基本冲动的理论,即“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1)。感性冲动要求绝对的实在性,要使人的潜在能力成为现实;理性冲动要求绝对的形式性,要把客观外在事物消融在人的自身,实现是服从必然性的规律。在席勒看来,资本主义现代文明是造成人性分裂的根源,它割裂了人性的内在联系,由于“享受与劳动,手段与目的,努力与报酬都彼此脱节,人永远被束缚在整体的,一个孤零零的碎片上”(2),因而必然造成人性的分裂。他认为,人性既受感性冲动,即来自于自然必然性方面强加给人们的物质性限制,也受理性冲动,即来自精神必然性方面强加给人的意志性限制,从而造成了人性的分裂。要是分裂的人性得以复归,就必须通过审美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有可能达到自由。暴力革命和国家政权解决不了人性分裂的问题。完善人性应该是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二者和谐的统一,只有通过第三冲动“游戏冲动”为中介才能实现。原因之一是,人只有在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和谐统一的游戏冲动中,即审美境界中,才能实现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受动与自由的统一,成为具有完善人格的人。其二,感性的人只有通过审美状态才能进入道德状态,成为理性的人的创造者。其三,自然的片面性和全面立法的理性的限制,人被剥夺了人性的自由,只有在审美状态中人才能摆脱任何限制,使失落的人性得以复归。

        提出“游戏说”这一观点。席勒认为,只有在游戏冲动中,人才是自由的,因为这种冲动真正把人的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把物质过程与精神过程统一起来。他认为,在审美过程中,思维、感觉和感情是交织在一起的,美不仅是我们的对象,而且是我们的主体状态。审美游戏已经不是盲目的本能活动,而是掌握了必然性的自由创造。艺术的本质在于审美外观,对外观的兴趣私人摆脱了动物状态打到人性的一种标志。

    审美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审美教育有助于人性格的完善。我们明白,人不仅仅是物质,与不仅仅是精神,它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只有两者兼具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以美育为中介,是两者互相作用,互相补充,从而使人格不断得到完善。美育不同于德育,他不是其他教育的附庸,而是一个独立的整体。我们可以用传统文化为根基,通过艺术陶冶情操,进行道德教化,使美育能够在教育中得到很好地贯彻,并一直传承下去,最终帮助人们不断完善自己的性格。

        美育有助于社会和谐。现代社会物欲横流,玲琅满目的物质资源不断地刺激着人们的欲望,是人们渐渐沦为了物质和金钱的奴隶,很多人把自己的生存目的都寄托在当下的物质享受和纵欲上,更加高尚的精神追求已渐渐弱化,人的心灵因为被物欲蒙蔽而丧失了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进而产生了一些低级趣味,最终使整个社会风气不正,道德沦丧,腐败丛生。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说:“只有美才能赋予人群合格的性格,只有审美趣味才能把和谐带入社会,因为它是在个体身上建立起和谐·······”(3)“一切其他形式的沟通都会分裂社会,因为他们不是完全个别成员的私人感受发生关系,就是完全不同于个别成员的私人本领发生关系,因而也就使人与人之间的区别点发生关系,唯独美的沟通使社会统一,因为它是同所有成员的共同点发生关系的。”(4)从上述这些叙述中不难看出,美让人摆脱物质枷锁的束缚,从而可以让人静下心来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思考,最后达到人与人心灵的沟通交流。这有助于改善社会风气,最终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美育有助于文化艺术的发展。席勒早在200年前就敏锐地看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形成的艺术的低俗化、功利化倾向。他尖锐的指出,艺术的精神消失在该世纪的嘈杂中,艺术严重的脱离了生活。他力主艺术对于“兽性满足”和“性格腐化”的超越,成为精神力量的“自由的表现”,使得日常生活做到审美化。当前,在文化与文学艺术的建设中也存在着美与非美的二律背反。一方面,优秀的反映时代精神的文化作品大量涌现;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利益的驱动和腐朽文化的侵染,导致文化与文学艺术的严重非美化和低俗化的泛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很好的借鉴席勒的有关美的艺术作为人性“高尚化”的方向,使我国的文化和文学艺术事业得以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

        美是人类生活及社会进步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人类共同的上帝,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生需要美,需要美感,而这一切都需要美育。美育作为一种教育人的方式,其中心和目标是为了提高人的生存质量,培养和发展人的感性能力,包括感受力、鉴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并且对人性进行塑造和改造,抑制人性中丑恶的因素,发挥光大人性中美善的因素,对情感,感性等生命的非理性存在进行规范和引导,使其合乎理性的要求。总之是提高人的素质,使每个人都有一个趋向理想完美的生命,都能“自由全面的发展”。在席勒逝世200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来回顾他的贡献,就会明显的看到他不仅是属于过去时代的,更是属于未来时代的伟大美学家。他对美的思考,对时代的思考,对人类前途命运的关怀,以及他美学理论中所灌注的强烈的人文精神,都是跨时代的,必将惠及人类的今天和明天!

    注释:(1)来自《大师谈美》第十二封信,第82页;(2)来自《大师谈美》第六封信,第48页;(3)(4)来自《大师谈美》第二十七封信,第167-168页;

    参考文献: (德)弗里德里希·席勒,(俄)普列汉诺夫著《大师谈美》(其中包括《美育书简》和《没有地址的信》两部著作),李光荣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

    谭好哲,刘彦顺著《美育的意义》,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谈审美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iwmg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