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8凌晨0:10
啃读两天,除了吃饭、超市、回墙南,剩下的时间都在笔记本电脑上奋笔疾书。23:30,终于写完了观点,要去洗澡,关了电脑,可是,洗完,复又打开,有些话,不吐不快。
这次的啃读,在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时,对其中道家的观点有些迷茫,不太明白,但由于字句简单,还是读了两遍。在读《中国哲学十九讲》的时候,就放不下了,因为牟先生做学问的态度实在是太伟大了。既深刻,又广博。深深的挖掘背后的理论,引用古今中外的典故,与国外的康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比,与中国的孔孟陆王、朱子等做对比,还有基督教、佛教等。可以说学贯中西,不愧为哲学界的泰斗,亦是新生代哲学家,态度鲜明,振聋发聩又引人深思。
直到《十九讲》第七讲(本次要求啃读的最后一讲),说道王阳明的“有心即是幻……”的时候,我自己用实有层次和作用层次分析,才真正懂了。与后面牟先生所做分析意志,道家的“无”,是从作用层次来说的。我很兴奋,毕竟这两天的啃读,让我如盲人,在上山摸索,只是根据文中所说,捋出作者思路,也理解了一部分,但是太深的部分没有,因此,心中也有不甘。今晚,终于解决了这个深刻的问题。令我睁不开的眼睛又睁开了,凝滞的思路又打开了!
令我困惑的是,在学的过程中,我有强迫,有矛盾,可以悠闲的刷手机,却偏要学,死啃,但是如果真的选择手机,又会很自责,虽然现在看的文章含金量已经很高了。也曾对为自己说,真不想学了,学不下去了。想起刚选择这门课的时候,看要求说,只要预习作业完成五次即可,还暗自高兴,只要够数就行。可是现在发现,一次都不能少,甚至要更多!因为少一次,你自己的思路都无法连贯,根本无法往后继续学习!这次儒家学完,我长长的出了一口气,以为基本对儒家有所了解和掌握,可是,看到牟先生儒家与道家相对比,说儒家的时候,我依然有囫囵吞枣的感觉,儒家完全没弄明白!这也是我反思的部分,为什么每次学完哲学后,我选择完全忘记,一点也不想想它。不像学完心理学之后,有很多感悟,总有一抒胸臆的冲动。白天晚上都在考虑这些问题,联系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探究其理,兴趣盎然。而哲学,却不能带给我这般感受,因此,觉得自己很多概念没有定住,对自己的要求也只是停留在完成作业而已。与自己的生命或是现实实际结合很少,没有点燃智力兴奋点,也没有心灵的震撼。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与生命链接少吗?似乎也不是。但没有心理学那么实用,倒是真的,至少目前为止是这样。
但是,哲学的思维方式确实令人赞叹,改变了我的很多认知,考虑问题会更全面,更立体,杜绝扁平化、单一化思维,更多的是立体、发展、丰富的思维。
还有就是感到自己写东西时的手感非常流畅,也感受到了词语的贫乏。虽然有自由,但是还差很多。成为制约自身发展的掣肘。嗯,这个词学会了,必须用一下。还有希望自己与哲学家同频共振,这个也是新学到的词。
人生,在这里重启。
让我用塞缪尔的一首诗作为结尾: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