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8现世之后,一个肾显然已经不够了,而那些叫嚣着“三天三夜”的“尤物”们却面不改色。真是一个“疯狂”的时代。我同事马上买了一台,每天上班都放在桌子最显眼的位置,只不过以他的经济能力,还不至于去“卖肾”。
据说今年面世的iPhoneX标价破万,然而销量下滑,大不如前,于是乎,现在又推出一款“便宜”的iPhoneXR,最高花人民币7899元就到手。库克的策略“可见一般”,真的很一般,已经沦落到靠价格来博取眼球,具体如何,怕是要当面问他。
有黑边的iPhoneXR然而苹果的辉煌不容置疑,即便已不如往昔,仍是很多人心中高不可攀的“神物”。但说到底,手机只是一种工具,冠什么名也无法掩盖这个事实。
乔布斯也不能。他的“伟大”之处在于“超越”,做着与艺术、写作相通的事。看看苹果手机的发迹:
2007年1月19日,在等待了两年半之后,乔布斯带来了第一代苹果手机。无数热烈的目光灼烧着那个革命性的晚上,第二天,全城倾巢,掀起了抢购的大浪。人们每谈起那夜乔布斯的演讲,都会陷入深深的回忆。
2010年,第四代苹果手机如约而至。这部被称为迄今为止最经典的苹果手机迅速俘获大众的芳心。
2011年 ,“苹果教父”乔布斯陨落。iPhone4s推出,成为遗作。依然备受追捧。
这背后是乔布斯对于极致的追求,每一个细节都代表着这位“完美主义”者坚定的神情。那种个性就渗透进他的“作品”当中。他曾说:“这辈子没法做太多事情,所以每一件都要做到精彩绝伦。生活就是一件让人倾尽全力,充满智慧的作品,一切都不能任意所为。”乔布斯是生活着的。
这背后是苹果公司的文化,被咬掉一口的苹果意味着永远在靠近完美。就像写作,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句、下一篇在哪里,永远有这样的焦虑。这个“苹果”在不断暗示你,还有进步的空间,你得做点什么。“咬掉一口”就是一个动作。
苹果手机似乎一亮相就完成了转型——从手机到轻奢品。“卖肾”者也就是在这时出现的,为了一部苹果手机,他们不惜付出一半的肾,其狂热可见一斑。事件一出,哗然四起,但经媒体渲染,更神乎其神。
查中国新闻可知,最早在2011年就有卖肾买苹果手机的事件了,那时候第四代苹果手机刚刚发行不久。卖肾的大部分是初高中学生,也不乏热恋中的男子。国外似乎少见,又或许是渠道所限,看不到罢了。
乔布斯当年不过是想创造出艺术范、有品位的东西来,以坚守自己的精英立场,作家、艺术家可以用文字表达,艺术家可以用色彩或者造型倾诉,作为一个设计师,电子大亨,当然最好以电子产品的形式了。他肯定无法得知“卖肾”的壮举。如果知道了会是什么表情呢?讶异或者骄傲?
乔布斯怎么想的,不重要,他已经让世界记住他,那如昙花般闪耀的时刻。问题在于,时至今日,以“卖肾”为代表的“行为艺术”依然层出不穷(只不过形式更为多样,诸位想想便知),很难想像,原因居然是一部手机。上流社会的富豪们买几个玩玩也就算了,实在是常理,但是那些自身难保的,还在上学或者挣扎的人们居然狠心卖掉自己的肾,过一把享用苹果手机的“瘾”,这就未免有点太匪夷所思了。
怎么说呢?我国自古就没有“实证主义”的传统,人们判断凭借的大多是“情绪”,就连思考也是情绪化的,所以一时半会儿很难冷静下来,无法像德国人那样陷入沉思,也做不到法国人浪漫过后的冥想,那种贵族般的冷酷。这大概是一种“集体记忆”吧,也不能说不好,我就挺喜欢情绪化的作品,既有趣又不失对现世人生的观照。只是要分情况。比如消费。“情绪”导致的大都是深深的懊恼。新闻里那个“卖肾”的17岁男孩,身体每况愈下,岂不后悔?
另外一点,当一个人的精神只能延伸至屋角,就再也不能迈出一步的时候,注意力便极大地转移到眼前的事物来了,尤其是可见的“物”上。两次大浪袭来的时候,没有“精神”可以幸存,哪怕是再细微的触角,也渗透不到另外的人间。物欲就越来越兴盛了。“拜物教”就借着这样的机会建立和发展,且不断壮大膨胀。今天,你环顾四周便可看到它的教众活跃在各种地方。
这两个条件碰上了“不可一世”的苹果手机,结果可想而知。苹果手机一方面与一部分中国人的“气质”相契合,走的是“朦胧”的路线,这是一种情绪化的倾向,手机给人以艺术品的错觉;另一方面又满足了他们对“物”的欲求,获得难度比起其他的奢侈品要低太多太多,踮一下脚就能摘到。“卖肾”自然是极端的例子了。
苹果手机好不好呢?我没有用过,不好评论。据朋友说,比起一般的手机强得不是一点半点。我问他知不知道乔布斯的“精神”和苹果公司的文化,他摇摇头,只说了一句:苹果手机用起来很流畅。这算是比较务实的了。另外一个朋友是苹果迷,基本上集齐了苹果手机的所有版本,我问他为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这像是一种“执念”。他也许更看重附加的东西吧。
归根结底,苹果手机只是一种通讯工具。它做得再好,再艺术,添加的东西再丰富,它还是手机。是啊,同样是手机,为何不选一个更适合自己的呢?但有多少人考虑过这个问题呢?至少那些“卖肾”(或者还卖点别的什么)的就不会想到这个问题。更多的“盲目”跟风者也不一定会思量吧。而那些“苹果粉”们,究竟出于什么心理,也不必去追究了吧。我只是听过一些令人“震惊”的事,有感而发罢了。
另外,我听到了一些不同的“呼声”,意思是抱怨买苹果手机的动力何在?这位仁兄说:“回想最近这几年,为iPhone新手机而心跳加速就只有一次:iPhoneX,迫不及待想要入手一台。我想,自己对苹果的热情大概在iPhoneX上一下子透支完毕。对新版iPhone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犹豫,第一次想不出去买一台的理由。这让我非常恐慌,担心是不是自己已经老了,老到对新事物缺乏足够兴趣。或者换个表达,我个人的兴奋阈值已经变得太高,本没有多少东西会让我喜出望外。”这是不是一种好的迹象?
当然了,我这样“批判”好像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所以还请各位“当局者”现身说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