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流行的“人设”,是行为经济学当中”锚定原则“的最好的体现。
锚定原则告诉我们,人往往无法一下确定一件事物的价值,我们需要一个辅助的”锚“来找到事物的价值。比如,我们看到标价更高的葡萄酒,就会本能的认为它比标价低的更好喝。尽管当我们被蒙上双眼之后,往往就不这么认为了。
“资深写作人,半马跑者,两娃妈”。
“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从业十五年”。
“哥伦比亚大学MBA,现自由职业者”。
我们开始用这样的人设向陌生人介绍自己。
人设会为我们带来什么?
美国两位经济学家从事着几乎一样的工作,一样的业绩,但其中一位任何地方都顺风顺水,另一位投简历几乎全部石沉大海。两人唯一的区别,一位是名牌大学普林斯顿的毕业生,而另一位是一个不知名大学的毕业生。而他们两人现已成为工作上的好搭档,一起做科研一起写书。
所以,一个名牌人设可以作为敲门砖,带来更多的机会。在人力资源竞争门槛多不容易自由流动的社会,一个高级人设基本注定这辈子不会落的太低。而名牌也是有保质期的,工作五年之后,锚定的优势就基本看不出来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酒香不怕巷子深”。
锚定原则自古至今都发挥着作用。比如,俗语“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证明外出游学的和尚来到一个地方会更受欢迎。这和90年代开始盛行的“出国镀金”意思一样。所谓镀金,就是说只是镀了一层壳,而内里和以前一样。尽管如此,总是可以得到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随着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回国,“海龟”也就变“海带”了。初期的光环效应逐渐消失,大家更多的开始关注“内在”。
总结一下,在不影响实质的情况下,尽量为自己挣得更多的名牌效应,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锚定原则”对自己的不利,也就是减少不信任带来的交易成本,没有名牌效应的人要花更高的代价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这些代价要么是时间,要么是机会,要么是金钱。
但如果没有名牌也不必沮丧,因为“日久见人心”,只要耐心等待三五年,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一样会获得该有的机会。并且,只有内在的才是持久的。
内在和人设相符的,继续很好的发展。而内在与人设不符的,就会面临“人设已崩”的尴尬局面。内在长期总会被外界认可,这样就得到了新的“人设”。
就像设计大师贝聿铭所说的,所有的潮流,来来去去。不必追逐潮流,它们变化的太快了。而自己对事物的理解所形成的风格才是持久的。
在这个“人设”盛行的时代,“人设”的说法也会像潮流一样,来来去去。唯独留下的是:我们真正是怎样一个人以及我们做了怎样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