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的印象中,数字游民都是由技术驱动的码农抓转型,例如我们之前写过的Nomadlist创始人Pieter Levels其实另外一个跟技术关系并不大的群体也不容忽视,他们就是文字工作者,最早的一批的数字游民就是旅行博主,比如说我们之前写过的Johnny Ward和Jodi Ettenberg。
数字游民部落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国内著名环球旅行家 - 洛艺嘉进行访谈。她在过去的12年里走访了世界七大洲的126国,出版了12本书,她是中国大陆真正意义上周游世界的第一人,同时也是一名成功的数字游民。今天我们就让她来给我们讲讲她如何利用自己的文字实现了自己环球旅行的梦想,并逐步成为一名数字游民的心路历程。
1. 你来自哪里?目前居住在哪里?目前靠什么维生?
我从小的生活就充满变动。去北京上大学之前,在东北三省都生活过。父母两地分居,妈妈在辽宁,爸爸在黑龙江。奶奶家在吉林。
毕业后一直在北京。目前居住在美洲。靠稿费等维生。
2. 你从何时开始意识到自己想要成为一名数字游民并开始自己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工作?
2002年之前,我一直在北京的IT行业工作。惯势的生活让我觉得没有生气,没有意思,没有寄托,不知道每天在盼望什么。什么是新鲜的?什么是不同的?没有触感了。如果每天和每天都一个模式,在今天就能看到10年后的自己,生命是不是有种被浪费的遗憾?那种麻木,让我觉得窒息和沉闷。心底里的欲望也开始不安地冒出来。而本质上,我是求新的人。我记得那时,我拿着报纸,跟办公室里的人说“你们看这世界,每天发生那么多事。而我们的生活,却一成不变。
我是个有点巫气的人。我说完这话,我们家就发生了15年来最大的变故。我姥姥没有任何预兆突然病故。还未从姥姥的辞世中释怀,老爸就被诊断患上癌症。我决定: 不管怎样,自己都要陪老爸一同扛过后来的日子。我从单位请长假,找北京最好的医生,学针灸、学病理,疯了似的求偏方、找仪器,能想到做到的,统统试过了,也许真的是孝感动天,被宣布已经没有手术必要的爸爸,奇迹般康复。
长时间的劳累让我身心疲惫。更使我觉得可怕的,是人生瞬间就可以发生的,不能预测,不能逆转的改变。相比以前规划的多少岁之后畅游世界,我怀疑了,“那么多年之后,我究竟还在吗?”我决定把也许每个人都有的那个周游世界的理想,提前去实现。因为你囿于方,囿于圆,你真能舍弃一切(等钱赚够了,等功成名就了,等工作再顺顺手,等结婚,等有了孩子,等孩子长大)前行,出发的时刻,并不很多,基本没有。
当我放弃从前的一切时,我意识到我要成为数字游民了。
我在《广州日报》《中国书报刊博览》等报纸杂志开了专栏,开始了基于互联网的工作。
3. 你的家人和朋友对于你数字游民的生活方式如何看待?
我说出我的计划时,一点不差于晴天霹雳炸响在我们家。我妈说“你是逞一时之能,可你回来没工作了怎么办?你留北京,找这么好的工作容易吗?现在都是合同制。你们单位那种铁饭碗不多了。这样的单位你扔了, 到老了,谁养你?”
我爸因为刚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理解我的梦想,支持我。
我妈原来是语文老师,后来做生意去了。
我弟弟原来是信息产业部15所的,15所是信息产业部最好的两个研究所之一。但他好好的工作不做,辞职去外企了。在外企做得好好的,又和三个同事自己创业了。原来4个人的公司,现已发展成几百人。他做航空软件设计的,每年的订单多得都接不过来。他现在都不用坐班。每天10点多去公司看看就行。
我弟妹说我们“你们一家都不坐班,游手好闲。”
我的同学朋友等也认为我这种数字游民生活方式是必然的。在他们心中,我就是追求自由,不太计较、看重世俗的成功。我高中就读的是省重点,竞争很激烈。但我不像大家那样拼命学习,一心学习。我上课看闲书,写诗,写散文小说。每年的五四青年节,一二九运动,和其他学校间的交流,学校都要求我写诗歌朗诵。那时已经开始经常发表文学作品。得了稿费就请同学们吃糖。
4. 目前的你如何平衡生活与工作?
我从前的工作,很闷。现在我的工作、生活就是旅行,写作,基本不需要平衡生活与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才做到了这点。
5. 成为数字游民的过程中你犯过的最大错误是什么?
我出身IT圈,和新浪,搜狐,腾讯,网易等都非常熟悉。新浪的一个副总当时准备让新浪推我,但我当时觉得作家牛(02年我已经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不喜欢旅行达人这个称呼,所以拒绝了。之后,一大批新浪旅游名博出现。如果我当时就接受了,估计早在旅行圈出头了,就不会这么辛苦,不会14年才开始代言。其他没犯过什么错误,其实我也不知这算不算错误。现在想来,自己没有依靠任何包装,任何平台,任何互助的力量,完全是12年单枪匹马一点点走出来的,写出来的,也很开心。
6. 请从你自己的角度谈谈作为一个数字游民最重要技能和品质是什么?
你一定要对自己擅长的技能有十足的把握。离开原有的平台,意味着一切都要靠自己了。当你离开原来的优势资源时,你必须得有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勇气、毅力。因为纵然你有一身本事,它跟成功之间还差了天时地利人和。
7. 对于那些有太多顾虑不敢辞去工作的人你有什么话要说?
对未知的恐惧,对舒适的留恋将阻止我们踏上冒险的旅程。可是,当你作出这样的选择,你就永远不会后悔。人生短暂,做你自己最想做的。
8. 成为数字游民的初期可能会经历一段不稳定收入期,如何克服这个阶段?
初期,因为局面还没有打开,所以很在乎一些已有的合作。我这人很善于和别人相处。认识没多久,广州日报的编辑就给了我绿色通道。我可以把稿子先写好一堆,集中发给她。一周一篇稿子,她慢慢用。但我这个人比较随意,没那么认真,记下给她发了多少篇,她用了多少。过一段时间,我感觉心里没底了,赶紧再给她发稿。那时,网络不像现在这么发达,尤其我常年行走在落后地区。有次,我实在找不到地方上网了,就去求助一个小区的物业办公室。因为初期,收入不稳定,所以就要更努力,多个方向,多写多发。因为报纸不像书,报纸属于速朽的,过一段时间,大家就对已有的专栏作家厌倦了,所以报纸换专栏作家的频率通常很快。这样就必须有好多阵地,而且不断开发。但是,我也不轻易接活,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那时南方都市报一个朋友也想给我开专栏。每周要3篇稿。这样的频率,在路上,我没法应付,所以没接。
我最喜欢给杂志写稿。因为周期长,所以压力也不大。我给《中学生天地》写了三四年。至今还经常收到原来小读者的留言。
9. 请从自己的角度谈谈数字游民生活方式的好处?
首先,你做了自己想做的。真正为自己奋勇活过一回。
你不仅主宰了自己的整体生活。也主宰了生活中的细节。因为工作弹性,时间是自己支配,你可以想多干点就多干点。想收工去看个电影,和朋友吃饭什么的,都随自己的心意。人生在世,我觉得最大的财富就是自由随心。
10. 你现在多久旅行一次?全世界你最喜欢的地方是哪里?为什么?
我大约一两个月换一个地方。
最喜欢芬兰。
芬兰城堡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海防军事要塞之一。1991 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硝烟早已散尽,如今这里是旅游圣地。夏季游人如织,它的冬天则别有风味。尤其是雪后。尤其是圣诞之时。芬兰城堡圣诞节开始的标志是在主码头举行的演出,以古斯塔夫三世皇帝为主题。圣诞期间,岛上总有小型的游行队伍,踩着雪,踏歌而行。更多时候,岛上是遗世独立的清雅、仙灵。寂静的雪、山林、小桥。教堂的尖顶。落雪的秋千和信箱。岛上人很少,只偶尔有滑雪车的小孩,互致问候的两个老人。淡蓝色、淡黄色的房子,在雪中静悄悄的,像清丽、安宁的女子。
11. 请给大家推荐一些你认为数字游民必备的产品(书籍,设备,APP,网站等)?
《孤独星球》,电脑,手机,相机,上网卡,自拍杆。
12. 没有任何一件事儿是完美的,请从自己角度谈谈数字游民生活方式的缺点。
因为数字游民的工作都很多是独自进行的,和别人交流的机会会越来越少。虽然现在网络发达,但网络空间的交往,和实际面对面的交流交往还不一样,会使人的语言,交往能力有所下降。因为长期没有上下级,甲方乙方等世俗概念,在乎的事情越来越少,会变得有点不懂事,不周全。我12年在北京参加国际图书博览会。主持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的总监贺超向大家介绍我时,我竟然连“大家好”都没说,就傻愣愣坐在那里。我觉得说不说都无所谓。好在他是我多年朋友,给我解围了。
原来我属于比较机灵的人,说一句话,起码能想到三句之后。现在我非常实在,基本刚见面,就交底了。
原来我非常含蓄。现在和外国人学得非常直接。我问一个加拿大女人“你和一个黑人结婚,你家当时没反对?”她说“我妈说了,大家都是上帝的孩子。”我说“你怎么这么大了,也不要一个孩子啊?”她看了我半天,说“我也想要,可一直没有。”十年前,打死我也不会这样说话。
我在外,属于主动热情,跟各国当地人深入接触的。但都属于小范围,最多三五个人的交流,所以变得不太喜欢大场面。所以线下的分享会,电视采访什么的,基本都会拒绝。而本世纪初,去山东卫视做节目,节目之后观众围过来等签名,把桌子都挤翻了,我那时觉得很好玩。
因为常年不说中文,中文表达能力显著退化。有次在北京我想过马路,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地下通道怎么说。我说“就是那个在地面之下,有上下楼梯的。”
本访谈系数字游民部落与洛艺嘉联合原创,图片版权属于洛艺嘉,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并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