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不读书的焦虑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变成了一种比较流行的自我升级方式。的确,读书是最廉价也是最容易开始的学习方式。于是兴冲冲的打开电商App,下单。等快递来了,拍照发朋友圈。看几页后就吃灰了。过段时间想起来,心理又愧疚的不行,焦虑的不行。
02 真经一句话,假经万卷传
其实很多时候,只要学到书里的一句话,然后做出改变,就已经达到了学习的目的。读书就像与人交流。对人,我们不需要了解其全部;读书,也可以不读完。
况且,作者在写书的时候,很可能就仅仅是因为一句话而写。但要证明这句话,却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落实到纸面上就是更多的笔墨描述。
03 学一句就够用
《睡眠革命》这本书,看书名就知道是讲有关睡眠的。其实只要知道睡眠要睡一个半小时的整数倍时间,就够了。至于怎么证明的,都是故事,可以选择不看。这样一本书也算读完了。
再比如《成事》,讲的都是曾国藩的智慧。哪怕书里什么内容都没记住,只要做到早起和守时,也算从书中学到了知识。如果能深入实践“大处着眼,小处实践”,也就掌握了书的要义。
书不用读完,读到一点点有用的,去实践改变就够了。
04 读得多,最后也可能就只剩一句话
回想之前读过的书,还记得多少?哪怕是当时非常有共鸣的书,能想起来的,恐怕也就是那么几句话了。既然总是会忘的,那即便没读完,也就没必要那么愧疚和焦虑。能剩下的,才是吸收的。这个和吃东西的道理是相通的。
05 重质不重量
读书读的再多,如果不思考和实践,那也仅仅是“认字练习”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读完一本书,除了有心理安慰,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
从书中哪怕只是学到一句能改变自己生活的话,也比读完不改变强的多。所以那些吃灰的书就让它继续吃灰好了,缘分没到,也不必强求,更不必焦虑。把读过的书,尽量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做出改变,不用读完也意义重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