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4年1月开始,参加新教育教育学读书会已经过去一百多天,读了教育学读书会推荐的六本教育专著。从《朱永新对话陶行知》《儿童的人格教育》《终身成长》《教育的目的》《智能的结构》到目前在读的《什么是教育》,有醍醐灌顶、酣畅淋漓的畅读的时候,更多的是磕磕绊绊,跌跌撞撞……
咬牙切齿地坚持啃读,践行新教育提倡的“专业阅读”。
那什么是啃读呢?
教育学博士,新教育网络教师学习中心执行主任,出版过专著《给青年教师的四十封信》《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未来教师》《教师成长力》的 郝晓东老师曾经提到:啃读如同啃骨头,放慢速度,反复阅读,反复思考。
在专业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特别有价值但又超出自我认知水平的书,就需要放慢阅读速度,反复阅读思考,直到参悟其中的阅读原理。如果自己解读不透,还需要查阅相关助读资料,甚至向他人请教、交流,直至完全理解,将所学知识运用实践中。
如今看来,坚持是有的,但是放慢速度、反复阅读、反复思考,却做得不够。甚至在被问到: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的答案其实依然是之前自己对于教育的认识,并没有因为读了这些书而有了更深的认识。
与其说是自己坚持自己的教育初心,不如说是读书太少,没有提升。
正如杨绛先生所说:“你的问题在于,书读得太少,而想得太多!”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说的不也是这样的道理吗?
还有另外一种状况便是:人们的问题在于,书读得太少,而想评价的却太多!在我们周围,说风凉话、发牢骚、批评的话语太多,但是真正付诸于行动,改变现有的不合理、不完善的现象的人却并不多。
读书,或者说增长知识,更像是思考的基础,只有把“地基”打好、打牢,思想才会更睿智。
大多时候,我们都会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思想建树,从而锻造出一个独立的、通达的自我思想,获得本身不断的思考辩证。读书可以更好地进行思想锻造。思想与知识是并行的,缺一不可,感到困惑的原因,往往是读书太少思维太浅薄的表现。
放慢阅读速度、提高工作生活的效率,反复阅读、反复思考,并且努力将阅读的思考与生活工作实际结合在一起,努力让教育阅读助力教育实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