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小说总以灵与肉的纠葛为题材,但她的小说里是没有爱情的,甚至连宽泛意义上的爱也没有。她小说中的人物有的只是简单、实在而又自私的欲望。张爱玲的笔下演绎着一个颓废时代的没落贵族女性的感伤的故事。这些女性的命运充满了悲剧色彩,正如《茉莉香片》中写的那样:“她是绣在屏风上的鸟——悒郁的紫色缎子屏风上,织金云朵里的一只鸟。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也还死在屏风上。”
《倾城之恋》似乎是唯一的一篇以“团圆”结局的小说,但这“团圆”没有丝毫喜庆色彩。小说讲述的是一对自私的男女自私的故事,原本是要分手的,却因香港的沦陷而不得已结为夫妻。这种结合自然是没有爱的,也不是如世俗所说“先结婚后恋爱”的那种,有的只是彼此需要的欲望。
张爱玲是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她的悲观是一种看透世事的最深层次的悲凉,是“热闹后的荒凉”。她看到了人类无法摆脱理想与现实这一矛盾的纠缠的生存境遇的尴尬而最终不得不与世俗相妥协的无奈。但张爱玲又有一种大彻大悟后的冷静,一种局外人的超脱式的冷漠。而小说的叙述是平静而冷峻的,并无宣泄的张扬。
张爱玲的小说充满了悲剧色彩,显然与她童年的生活经历有关。家庭的衰败、父母的离异、父亲的冷酷、后母的虐待,使张爱玲过早地目睹了人生的无常、品尝了世态的炎凉。但在爱情这一点上,生活中的张爱玲与她的小说是矛盾的。张爱玲向往并追寻着她理想中的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她与“文化汉奸”胡兰成之间的爱情“传奇”便是这样一种结果,当然,这是一枚又酸又涩的苦果。如果说真正的爱情是灵魂撞击产生的火花,是男女间彼此以情相悦的话,那么,张爱玲和胡兰成之间并不存在真正的爱情。这很大程度上只是张爱玲一方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而胡兰成根本不把这当一回事。在胡兰成的生活中从来不会缺少女人,而且总有女人对他以身相许。张爱玲不过是他身处“逆境”时情感与生理上的需要而已。当生存的境遇改变时,这种需要也就不存在了。当张爱玲认清这一点时,十多年的时光已水一般地流走了,而她心灵上的创伤恐怕一辈子也无法治愈。如此看来,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传奇”,真像是她自己笔下的小说。如今,隔了六十多年的时光看这一段爱情“传奇”,我们除了说爱情是盲目的,不可理喻的之外,我们还能说些什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多几分理解和宽容而淡去浓烈的政治色彩?
张爱玲常将小说的题目做得很有诗意或很多气魄,前者如《倾城之恋》,后者如《创世纪》,但叙述的都是平常的琐事,描述的是灰色的人生。题目与内容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耐人寻味,也足见张爱玲的机智。
张爱玲的一生和她自己笔下的女性一样充满了悲剧色彩,尽管四十年代她曾红遍上海滩,但那不过是一段华彩的插曲,重彩的一抹罢了。她的一生是灰色的。
由于所接受的西方式的教育加上留过洋的母亲的影响,张爱玲无疑是一位具有现代思想的女性,但在爱情这一点上,她又是极传统的,她也无法摆脱东方传统女性悲剧的命运。
张爱玲可不可以说也是一只绣屏上的鸟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