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述而篇》第30章

《论语·述而篇》第30章

作者: 让世界因我的存在而更加美好 | 来源:发表于2022-03-15 01:28 被阅读0次

思考题1.孔子说鲁昭公“知礼”,是党同伐异吗?

大家好!我们今天接着学习《论语·述而篇》第30章,我先恭诵一遍——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娶)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这则记载的内容比较长,主要有三个人物,除了孔子,还有陈司败,这个司败是一个官名,就是司寇,也就是主管司法的官员,他是陈国的官员。巫马期是孔子的弟子,陈司败问孔子:“鲁昭公是不是一个知礼的人?”孔子说:“鲁昭公知礼。”这是第一层。

在《左传·昭公·昭公五年》曾经有这样的一个记载:昭公到了晋国,参加国君之间的一种朝会、一种盟会,所以有非常多的礼节,不管是郊劳还是馈赠,鲁昭公都能够行礼如仪,无失礼,所以晋侯就称赞鲁昭公知礼。从这段记载里面可以看到,鲁昭公知礼确实是受到大家的肯定

可是这个问答结束之后,孔子离开,陈司败就跟孔子的弟子巫马期有这样一段对话。那这段对话主要是陈司败提出一个质疑,这个质疑就是鲁昭公曾经娶吴国的女子,鲁国跟吴国是同姓之国,那鲁昭公娶同姓之女,这是违背礼的。国君娶的国外的女子——吴国的女子,应该称为吴姬,可是他为了避嫌或者避免批评,就不敢称为吴姬,而称他的夫人叫吴孟子,鲁国人反而对这件事情大加讥讽,所以陈司败就有这样的一个质疑:“孔子这样是不是落入一种党同伐异啊?”这里的党就是互相掩饰、掩护彼此的过错,君子应该不做这样的事情啊!所以陈司败的质疑就是“君而知礼,孰不知礼?”这个君应该还是鲁昭公,也就是陈司败对于孔子回答“鲁昭公知礼”,其实是不以为然,他的解读是:孔子是为国君的错误做了掩饰,所以他用党来质疑孔子这样的一个回应

陈司败的质疑看起来也有经典的根据,在《礼记》记载孔子的话叫“娶妻不娶同姓”,就是不可以娶同姓的妻子,那如果买妾不知其姓,就要占卜。也就是说孔子也认同古代的礼仪也是这样规定,是不可以娶同姓的。

孔子既然也认同这样的一个礼的规范,为什么对于鲁昭公娶吴国的女子却认为他是知礼呢?孔安国在注解《礼记》的时候有提到说:“讳国恶,礼也。”也就是为国君的错误避讳。春秋有避讳,为贤者讳,为国君讳,避讳的讳,这个是符合礼的一个规范。

《史记》里面也有记载到:“臣不可以言君亲之恶,为讳者礼也。”在《史记》里面也说到,就是作为一个臣子不应该张扬国君的过错,这个是符合礼的。那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陈司败的质疑,就是鲁昭公娶吴国那女子是违反礼的,这个观点是对的,可是他对于“孔子为君讳”这件事情似乎没有办法深刻地领略。5分50秒

2.这段对话,给了你哪些启发?能结合实际谈谈吗?

接下来就是陈司败跟巫马期的谈话结束之后,“巫马期以告”,就是告诉孔子这样的一段对话跟质疑。孔子的回答非常耐人寻味,孔子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孔子在这里并没有为自己为君恶讳、为国君避讳这件事情提出说明,只是说“我很幸运,假设我有过错的话,就会有人帮我指出来。”所以孔子显然承认自己的说法是有缺失的,君子都是闻过则喜啊,所以对自己的过错被揭露,其实是非常得高兴。

孔子这样的一个回应会引起后人的一种疑惑,或者是我们读者的一个疑惑,就是说那孔子明明知道鲁昭公娶吴姓女子是违反礼的,可是为什么会在陈司败第一次提问的时候,说昭公知礼呢?那我这边有两个自己的领略,提供大家参考。

第一个就是刚刚提到的春秋之教是为君避讳的,所以在古代为国君避讳这件事情,其实是符顺礼的一个规范,其实到今天也是如此,比如说我们如果遇到一个他国的友人批评我们自己的领导者,我想我们应该不会跟着一起批评吧,因为领导者代表我们的国家,所以这个为君讳其实不是一种乡愿,而是对自己祖国或者对于自己国家的一个领导者,代表一个国家的领导者的一种基本的一种尊敬,这是第一层。

第二层陈司败的话其实也没有全说错,鲁昭公确实是犯了错,他娶同姓这件事情确实是不合于礼的规范,所以鲁昭公不合乎礼,可是孔子说他知礼,那这两件事情都是前面是事实,后面其实是合乎礼的规范,所以这两件事情并不互相矛盾,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是巫马期这个学生回来告诉孔子老师,表示巫马期也有一些疑惑,所以孔子先回应自己的说法也有缺失,这个缺失,我个人体会可能是孔子对于自己知礼直接的回应,没有附带地加以说明,可是又难以全然地为自己的国君辩解,所以他直接用知礼去回答陈司败的问题,就“昭公知礼乎”的一个问题。面对自己学生的转述,我觉得孔子是要教育这个学生,所以他就承认自己的错误,这个错误就是其实自己回答得不完整。

那我们前面提到鲁昭公在《左传》昭公五年到晋国去,晋国的国君认为他其实是对于礼是很娴熟的。那在那一段对话里面,其实晋国的大臣就提出说,鲁昭公其实只是知道礼的形式,对于礼的深刻的内涵并不能深透地体会。所以鲁昭公一方面能够如理行仪,一方面呢对于礼其实缺少一种深刻的认知。所以孔子说鲁昭公知礼有他的正当性、正确的地方,可是也有他缺失、缺漏的地方。所以孔子回答巫马期的一个转述或者是疑惑,就承认自己的错误,那也彰显了自己揭露自己错误、勇于改善或者面对别人指正欢喜的一种心情。所以孔子的回应,我觉得我们可以从鲁昭公是否知礼,以及一个臣子是不是应该直言不讳大力批评国君是恶这两个层次去理解,那其实两个并不是互相矛盾的,各有各的立场,各有各的缘起。陈司败可以质疑,可是孔子不应该继续延续着陈司败的质疑,接着批评。第二个,我们可以回到孔子对巫马期这个弟子的一种教育或者是教导,就是过错怎么样去面对,才是一个儒者的态度。好,那我们今天就学习到这边。12分25秒

(注:文字部分为讲师手稿,与音档稍有出入。)

思考题:

1.孔子说鲁昭公“知礼”,是党同伐异吗?

这里的党就是互相掩饰、掩护彼此的过错,君子应该不做这样的事情啊!所以陈司败的质疑就是“君而知礼,孰不知礼?”这个君应该还是鲁昭公,也就是陈司败对于孔子回答“鲁昭公知礼”,其实是不以为然,他的解读是:孔子是为国君的错误做了掩饰,所以他用党来质疑孔子这样的一个回应。

2.这段对话,给了你哪些启发?能结合实际谈谈吗?

1)知礼不只体现在对礼的形式上的领会,关键是对礼内涵的理解;

2)要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敢于面对自己的内心,不掩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述而篇》第30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jyed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