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便有死,生老病死这是人之常态。
对于生死的体验,母亲们的经历最有说服力。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生育的疼痛也是人类能够承受的生命之痛的极限。
对于经历过生育之痛的人,对于疼痛的理解会比一般人的理解更为透彻,这相当于12根肋骨断裂的疼痛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而我们的母亲们却在生育的“生门”与“死门”之间徘徊着,勇敢的战斗在直面死亡和新生的交叠线上,承受着生命不可承受之重。痛苦并着快乐!
每每听到妇产科产妇垂危、婴儿告急等类似的病危通知单的时候,在家属选择保大保小的抉择的时候,选择本身就是一场生与死的对决,残酷而现实。现实是冰冷的,而此刻的生命是有温度的,承载着希望之光,饱含着母爱的奉献与牺牲。
而今,在癌症频发的年代里,当杜冷丁已经不能替患者缓解病痛,无法痊愈却仍要忍受着生命被病痛一点点啃噬殆尽的时候,生命的存在对于患者来说不再有意义,除了疼痛,钻心的疼痛,于患者而言,生而无望的绝望和了无生机的可能早已让患者不再求生反向求死。此时的生命早已没有了生机,没有了生命的温度,有的只是向死而重生的希望。
也正因为这样,很多人在死亡之症面前提倡了安乐死,一种可以让人有尊严老去的死亡方式。同样是死亡,安乐死可以满足死者向死而生的愿望,体面的走完自己的最后一段人生历程。
在解脱与法律面前,安乐死备受社会和人伦的争议,然而在现实面前,又有谁能够深刻的体会的那种彻骨之痛呢?不到绝处,谁又会请求给与痛快的死去呢?不是痛苦难当,谁又会抛却生的希望而宁愿向死而求解脱呢?这仅有的一次生命,我们又是否有权利自行决定生命的去留呢?
许多有名望的名人,在面对这种残酷现实的时候,便已早早立了遗嘱,假如走到这一步,请求家人让自己有尊严的死去,不再插上各种各样的管子,不再接受临死前的百般折磨.......
生亦何欢,死亦无惧!台湾著名节目主持人傅达仁在前后花费300余万元治疗胰腺癌无果的情况下,毅然选择了去瑞士执行安乐死,最后在儿子的怀中悄然离去。生命的温度虽然流逝了,然他留给亲人的最后一别是终生难忘的。他身体力行的给了死亡另外一种诠释——安乐死。
有尊严的老去,让生命最后的温度绵延在已知的世界里,这是对生的敬畏,对离别的另一种敬畏!然在现实面前,绝症面前提倡安乐死,这既是对死者的解脱,也是对生者束手无策、无法替代的悲哀画上一个句号!更是对医者们的鞭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