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引
刘禹锡(唐)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https://img.haomeiwen.com/i27966201/10698783df4f4553.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7966201/55c47460526f9869.jpg)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一说是彭城今江苏徐州,一说法是浙江嘉兴,自称汉中山靖王刘胜后裔。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曾任监察御史,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检校礼部尚书等职。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其诗文俱佳,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此诗应作于诗人被外贬期间,因秋风乍起、北雁南归而触动孤客思乡之情,有感而作。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秋风从何处而来?萧萧的风声送来南归的雁群。起句为明知而故问,又以二句婉转自解,由送南归之雁而推知秋风为凄凉的西北寒风,无形的秋风总是悄然而至,使人秋意初生,但在人的感受上并不直接、深切;而可见的西风送雁群南归则对悲秋的诗人来说有更加直观、强烈的冲击力。此是人所不忍见之景,却使诗人见之,愈显诗人愁怨之浓烈。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早晨秋风吹动庭院中的树木,而惟有孤身漂泊的人才可以最先听到风吹树叶的萧瑟之声。风吹树叶人人可闻其声,而客居他乡的诗人应是夜不深眠、晨醒最早,自然最先听到吹入庭树的风声。此是人所不忍闻之声,却使诗人闻之,况且是“最先闻”,更显诗人悲哀之痛切。
该诗借景抒情,由浅入深,远处着笔,由远而近,步步换景,最后及身,一语点睛,诗虽尽而情更切、意绵长,更使人悲伤嗟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