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村里家家户户都养蚕,地边的桑树也很多,蚕宝宝要吃桑叶。后来养蚕的越来越少了,从上中学以后就没再见过村里有养蚕的人家了。桑树也很少见了,早在二十多年前已改种果树,那从绿到红,再到紫红的桑葚便留在了味蕾的记忆里和鲁迅先生的文章里。
养蚕的周期不是很长,由蚕到茧也就春天从村里领到一个小方,听大人们叫它蚕连子,上面密密麻麻的小黑点,就是蚕卵。用潮乎乎的棉布盖在这块方连子上,放在屋里稍微温暖的地方,用不了多长时间,本来上面干干巴巴的小黑点点在潮湿、暖和的环境下孵化出小小的蚕宝宝。刚孵出来的蚕宝宝是黑色的,后来知道这时候叫蚁蚕。
它们实在是太小了,小到不能用手拿。先去从村外地边的桑树上采来嫩叶,拿干净的剪刀剪成碎碎,撒到用柳条编的平底篮子里,拿一支鸡毛或者鸭毛轻轻地把蚕宝宝扫到事先剪好的桑叶碎碎上。真让人难以置信,那么小的蚕宝宝竟能吃桑叶碎碎,而且非常见长,一两天就变化很大。篮子里放不下了,把它们挪到小席子上,剪的桑叶稍微大一点。
蚕宝宝越长越大,小席子换成大席子,桑叶也不用再剪了,直接撒上就吃。蚕宝宝吃桑叶子的时候会发出沙沙的声音,撒到席子上一层大桑叶,随着声音,很快就被它们吃掉了。所谓蚕食是这样来的?如果是这样,那蚕食虽是一点一点吃掉,但速度可是挺快的。所以就有蚕食鲸吞一说?
蚕宝宝一天天在长大,它们的饭量大增,准备桑叶就是一件很重要的活。但印象里这活儿都是家庭妇女干的,家家户户没有男劳力干这些。自然我这还没上小学的娃就成了妈妈的好帮手,无论拿绳子去背桑树枝子,还是回来摘桑叶、扒桑条子皮,这些都少不了我。
在这些活儿中最需要我帮忙的就是抬蚕,蚕宝宝吃的多,排得快,加上大桑叶子的筋儿,会很快在蚕宝宝身下的席子上积一层。蚕宝宝生长环境必须干净清爽,抬蚕就是经常的活儿。很难想象,当初领到的蚕连子也就A4纸差不多大,长大了竟满满四张席子才能放得下。这得在两间房子大的空间里搭起一个两层的架子,下面这一层站着就能抬,但上面的一层需要爬上去,架子上层的承重很小,只能我这小孩上去抬蚕。先把一小部分蚕宝宝拿到平底篮子里,把它们吃桑叶的地方清扫出来,再一部分一部分轻轻地倒腾过来,最后抬完整个上层的蚕宝宝,这活儿结束。
等它们长大了,不吃桑叶了,就开始给它们的两层席子上放干净的树枝,更多的时候是放干净的绑成一把一把的站立着的麦秸杆,这样就等着蚕宝宝慢慢爬上去吐丝结茧了。
养蚕最后一到工序就是把结成的茧摘下来放干净袋子里,只等称了重量后交给负责卖茧的人。这时候是养蚕过程中最轻松愉快的一天。大家互帮互助,一家一家完成,大人们一边聊着天,一边评论着家家茧子的成色儿,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