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据老人口口相传,户县北乡郿邬岭上的邓氏家族,是初祖夫妇携三子来此定居的,但具体年代不祥,亦无考。一种说法是与城隍爷纪信有关的,祖上曾有人在纪府做过管家,依此推断当在秦时已定居了;另一传说是在赵姓将军以及家丁(李、刘和弋三姓)驻扎后形成了赵家巷村后,我的初祖才落脚于此的。
但是,按照现今村北胜光寺内保存的明朝大口铸铁钟上的铭文记载来看:本村在周朝时就存在,时为“呈王村”(说是本地属于周成王的封地、住所,但避讳“成”而用“呈”字)。至于佛教东传以后,因为此地地势高而建有胜光寺“地藏王菩萨殿”,地藏王菩萨殿内有十殿阎罗王,进而简称“十王殿”,后来在人们的口传中村名被演绎成“十王村”,直到民国22年前的《户县志》中,村名都是十王村,此后不知何因,村名改为“什王村”。
言归正传,无论哪种说辞,邓氏初祖带着三个儿子来此定居确是不争的事实,这从在村东偏北的老坟(一大三小,共计约六亩地)、以及至今形成的红白喜事三门人各自主要邀请本门人的习俗中,就可以得以印证。
据村子八十岁的老人回忆:1960年建社分队时,邓氏家族中共有三十户人家,不足150人,当时是按照居住位置分成两个生产队(即现在的一二村民小组的前身),东边居住的人家为一队,西边的为二队,但是有两户在东边居住的却不愿意去一队,就留在了二队,最后,形成了一队13户人家,二队17户人家。土地的分配是按照远的搭配近的、肥沃的搭配贫瘠的原则。这样的分队办法,基本上让本门同宗的家庭在一个队里面,也能相互关照。这就是形成今日现实的基本历史背景。
分队后,我的祖辈所在的二队,其奋斗史大略上是这样的。将当年(1961年)夏季收获后的麦秸给各户分了一部分后集体保留下来,用于烧窑的燃料,再利用胜光寺主持停用的土罐罐窑以及砖场地,开始手工搬砖斗子制砖,一窑就成功了。当年冬季就开始挂粉条(我家祖上有挂粉条的手艺)。到了1962年,队上派人前往青海赶马(买牲口),增加生产力,其中主要资金来源就是各家筹集,有钱的出钱,没有钱的拿出自家织的手工土布变现,大家集资。勤劳的先辈,就是这样借助智慧和真诚,慢慢发展得蓬勃向上,后来开办的铸造业也搞得红红火火,以至于当时县北很有名气(虽受文化革命大潮的冲击,但凭借才智,却没有中断)。受二队的影响和引进,一队的邓氏族人也先后建起窑场、铸造厂等致富业。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一队在1981年落实责任田,二队在1982年完成土地承包。此后,邓家人更是各显发家本领,不提。
邓氏家族中近代历史人物:邓子莲,为我县老中医,其《伤寒论》被录入《中华药典》,是早期政协委员。曾经有用中医医治好了地方病出血热病症的例子。
邓慎祥,是中共陕西省户县党工委第一任书记(户县志有记载),第一届中共户县党工委会议在本村进行。我幼年时听我祖父讲,慎祥老人年轻时经常都在自家的坟地里的柏树林子里,看共产党的书籍。
文化记载胜过口传。文明进步中,去寻回并传承祖辈的美德,以勉励后世光大,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
饮水思源,感恩祖功。孜孜不倦,致远慎行;谦谦之风,百事皆成。继往开来,福荫族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