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知婆婆去世的消息,我泪如雨下。尽管婆婆已经重病了六个月,姊妹几个每天两人无微不至地照顾护理,然而还是回天无力,婆婆还是走了。她才72岁呀,她的身体一直那么的好,几乎没有得过什么病,谁知她一下子病了,而且病得那样重,竟一病不起。现在家里条件好了,她也该享福了,然而,她却走了。大哥说:“即使咱妈躺在床上二十年,我也愿意照顾,只要有咱妈在。”小妹说:“我多想让咱妈像别的老人一样,有个小病,在医院里输几天液,然后领着咱妈到外面散散步,到饭店里吃顿饭。谁知咱妈一病就再也起不来了,又越来越重。”说着说着就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咱外婆都活了90多岁,原想咱妈也能活到90多岁,谁知咱妈这么年轻就走了。”小妹嘤嘤嗡嗡,一直哭着述说着。大嫂和大妹的哭声几乎就没有停止过,小弟和弟妹一直泪眼婆娑。老公一听到消息就失声嚎啕,连向单位请假都泣不成声。我一路流泪,在高铁上也止不住。在从高铁站回家坐在外甥的车上嚎啕失声,在婆婆安葬后的那天晚上,难过得彻夜无眠。
婆婆的离开击碎了我们的心。
婆婆是这个家的核心,是这个家的主心骨,是这个家的天!尽管兄妹五人都已成年,都有了属于自己的生活, 然而婆婆依然是这个家的核心,是这个家的主心骨,是这个家的天!
婆婆是用她的爱、她的勤劳、她的坚韧、她的聪明为这个家撑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的。
婆婆的童年十分艰辛、不幸。外公外婆因为生病,双双眼睛失明,看不见东西。年幼的婆婆不得不用稚嫩的肩膀来支撑这个艰难的家,做着与自己年龄不相称的、重得多的家务和农活。为了家人不挨饿,年幼的婆婆四处去寻找吃的,有一年冬天,她和村子里的一个女孩到麦秸堆里拣麦子,她们把麦秸从堆里抽出来,拣里面的麦子。她们拣了很长时间,小手冻得通红,还被麦秸划出了一道道的血口子,寒风吹着,犹如刀割一般疼痛,然而才拣到了一小捧儿麦子,这可是不少的收获,婆婆高兴极了,因为她为家里做了事情,因为一家人晚上又有了吃的。这种高兴让她终身难忘,以至于婆婆经常提起。年幼的婆婆也要做很多的家务,洗衣服就是其中的一项。有一年的早春,只有五岁多的婆婆去到村子边上的河里洗衣服,由于年龄太小,小手抓不紧又粗又重的棒槌,棒槌就掉到了河里,这棒槌是她向邻居家借来的,她怕棒槌被水冲走了无法还给人家,就赶紧下河去抓棒槌,谁知水流的太急,她年纪又小,棒槌没有抓住,幼小的她差一点被水冲走,幸亏外公等不见婆婆回来,让大舅去河边找她,才把她从河里捞出来。这时,婆婆已经浑身湿透,冻得几乎失去知觉,回去暖了很长时间才渐渐缓过来。这件事在婆婆心里留下了创伤,每当婆婆讲起就辛酸落泪。年幼的婆婆还得操心一家人穿衣,自己家里穷得没有缝纫机,外婆的眼睛又看不见,年幼的婆婆总是为剪衣服做衣服发愁,为了做一件衣服,年幼的婆婆经常拿着布料让别人帮忙,而人家可能看着外婆家没权没势又那样穷,两位老人又是残疾,总是托词家务繁忙不肯帮忙,任年幼的婆婆跟在身后哭哭啼啼地哀求,依然不能打动人家的心,人家依然不肯帮忙。年幼的婆婆从小就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
渐渐地,婆婆长大了,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在媒人的介绍和公公的不懈追求下,答应嫁给公公。眼看着结婚的日期一天一天的逼近,眼睛看不见的外公外婆还是拿不出钱来置为她办一件嫁妆,哪怕是极其简单的嫁妆也置办不起。年轻的婆婆就自己到地里,在人家摘过的棉花杆儿上摘人家没有摘净的棉花,然后拿回去积攒起来。她一天摘一点儿,一天摘一点儿,积少成多,再拿到街上弹了,最后用自己摘的棉花给自己做了一床被子。这就是她唯一的嫁妆。
然而,生活的艰辛和世态的炎凉并没有压垮婆婆,反倒培养了她坚韧、不畏困难、迎难而上、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
结婚了,婆婆从一个贫穷的家进入了另一个贫穷的家,公公这边也很贫穷。婆婆没有抱怨,年轻的她就自己动手操持家务。没有灶火(厨房),婆婆就用玉米秸秆儿围一个,回娘家听外婆说玉米秸秆儿做灶火很危险,容易着火,婆婆就自己打土坯重新修了一个灶火;没有东西,又不得不用的,就向亲戚借。一次家里没有了点灯的煤油,婆婆就拿着用来做灯的墨水瓶到姨姨家去借了半瓶;缺少衣服穿,婆婆就把穿得变了色的旧衣服拆了洗净后再翻过来重新做,这样一件旧衣服在婆婆的手中变戏法似的成了一件新衣服,前前后后可以多穿好几年,而且看起来还是比较新的;粮食不够吃,当时婆婆家五个孩子七口人全靠公公一个人挣工分,辛苦一年,总是欠队里的粮食,欠队里的钱,生活极其拮据,一家人总是以红薯为主食,早上红薯汤,中午咸汤、蒸红薯,晚上红薯汤成了婆婆一家人饮食的真实写照。
为了摆脱家里的贫困状况,等最小的弟弟刚刚三岁,婆婆就把他留在家里让大他三岁的小妹照看,婆婆自己就下地挣工分了。两个人挣工分,家里情况就好多了,渐渐地,欠队里的粮食、欠队里的钱也慢慢还完了,家里开始有了一点儿剩余的粮食。
这时,家里又有了新情况,大哥和老公开始上初中,每个人每学期的学杂费是八元,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上小学,每个人每学期的学杂费是一块五,这半年二十多元的学杂费让婆婆非常为难。为了凑够姊妹几个的学杂费,婆婆将麦子卖掉。然而只是杯水车薪,而且也不是长久之计。
为了让家里的状况彻底好转,婆婆开始想办法挣钱。想来想去婆婆觉得收玉米还可以,就开始收玉米。她将附近村子的玉米收起来用架子车拉到自己村里的淀粉厂,挣一个运费:收购、拉一斤玉米挣不到一分钱,只能挣三厘儿,甚至两厘儿。婆婆就一个人拉着架子车,走在坑坑洼洼的路上,到附近的村子里收玉米,去的时候是空车,还相对好拉些,回来的时候是满满的一车玉米,婆婆一个女人是怎么拉动的,真是难以想象。然而最难的还是往车子上装玉米,有时收的玉米太多,一个人搬不到车上,遇到好心人,会帮忙抬一下,但许多时候不能遇到。一次,婆婆收了玉米,一个人搬不到架子车上,就让站在一旁的几个女人帮忙,她们都说,她们刚刚做过绝育手术身子虚,不能搬东西。婆婆只好自己分开一点一点儿的把玉米搬到架子车上。婆婆就这样忍辱负重一天一天地收了玉米送到淀粉厂,有时一天能挣七八元,有时一天才能挣三四元。
经过婆婆的努力,家里的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婆婆就给家里买了电视机、收录机、自行车。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在几百户近千户的村子里,婆婆家算是最早拥有家电的一批。就这样,婆婆带领着一家人将在村里很穷的家一下子上升到第一批拥有电视机、收录机、自行车的“富人”行列,让村里人个个竖起大拇指,令大家刮目相看。婆婆还给大哥和老公买了新军装、火车头帽子,她把自己的孩子打扮得光鲜靓丽。
除了能干,婆婆还特别的心灵手巧。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然而婆婆却能在粮食奇缺的情况下,将极其普通的食材做成美味佳肴。她从村子附近的沟里拽回来一种叶子,洗净,在开水里焯一下,再在凉水里浸泡三天,然后拌上调料,味道十分鲜美,成了一家人的牙祭;她把嫩红薯叶摘下来洗净,做成菜合,吃的时候蘸上蒜汁儿,好吃极了;把洋槐花、白萝卜和红萝卜切片晒干,冬天做面条蒸包子,让一家人在冬天依然能吃到春夏的味道;婆婆把红薯蒸熟弄碎拌上面,加白糖揉好后切成小段,放在油锅里炸,做成甜甜的红薯卷儿,让原本难吃的红薯成了美味佳肴;婆婆将萝卜切成细丝儿拌上佐料和适当的面粉炸成丸子;将五花肉切碎调上佐料葱花拌上面粉,和好后在鏊子上烙成饼,香脆可口,成了姊妹几个终身难忘的“自由馍”;婆婆把生产队杀猪时没有用处的血、头等都全部做成美味,让一家人垂涎欲滴;夏天的夜晚,她让几个孩子到村边上的杨树林里抓知了,回来用盐水浸泡洗净后油炸了让孩子们吃……。那时候,虽然家里贫穷,缺少粮食,但婆婆把一家人的生活调剂得丰富多彩,有滋有味儿,让一家人尤其是孩子们感到非常的幸福快乐。
婆婆的心很细。婆婆家里的东西从来都是各就其位,一些暂时不用的东西或者容易沾灰的东西婆婆总是洗净用干净的塑料袋装好放到属于它们自己的地方,所以后来虽然婆婆家家大人多,但是什么事情总是有条不紊;为了给孩子们留下一个永久的纪念,婆婆在五个孩子六个月大的时候,分别抱着他们步行六七里路去到照相馆给他们照了相,现在这一张张珍贵的照片儿已经四五十年了,至今还在婆婆家墙上的相框里,看着姊妹五个小时候的照片,一股温情从心头升起,同时不得不佩服婆婆的细心和看事的远见。
婆婆处理事情非常公允。在我们兄妹五人都长大成家后,婆婆规定:以后家里有什么事情兄妹五人都要出钱,三个男孩儿一人一份,两个女孩儿各自半份共一份,这样家里的事情就有四份承担。有一年,公公生病住院要出钱,当时小弟条件好,大妹条件不太好(后来大妹条件也很好了),小弟要把大妹的一份也替她出了,婆婆不肯,说:“我不能收你这些钱,你把钱给你大姐(大妹)是你们兄妹之间的情分,她该出的这钱她一定得出。”小弟还要给婆婆买金项链,婆婆不肯要,说:“要么不买,要买每个人都得出钱。”婆婆还经常做一些东西,比如床单、鏊子等,她一做就是五份,一人一份,从不偏袒,有些东西你不想要,也不行,反正是给你了。至今在我家里还要婆婆给我的铝鏊子,当时用它烙饼不易糊,着色均匀,效果特别好,后来有了电饼铛,婆婆给的铝鏊子才收拾了起来。
婆婆特别善良。婆婆从来都受不了打人的人,当在街上或者电视上看到打人的人,婆婆总说:“打啥打的,有啥好好说么,都是妈生的,他妈看到不知心痛成啥?”;婆婆从来见不到可怜的人,每当有人来家门口乞讨,无论自己多难,婆婆总是尽力相助,即使在街上见到可怜人,婆婆也总是给钱,尽管有时自己也很难;在街上看车子时,经常不收一些难过人的钱;公公很早就得病,最初只是踉踉跄跄、摇摇晃晃走不稳,但毕竟会走,吃饭时端不稳,但毕竟会自己吃,虽经多方治疗一直没有好转,地里的活主要落到婆婆一个人身上。婆婆从地里回来,做好饭,给公公端去。后来,公公的病又加重了,最后躺在床上起不来了,吃喝拉撒都要照顾,婆婆一边干活,一边照顾公公,坚决不给儿女们增添负担。她经常给公公做好吃的,推着公公到楼下晒太阳,给公公洗澡,推着公公到照相馆照相,把公公照顾得无微不至,前前后后十五年如一日,尤其是最后八年,公公完全不能自理,终日躺在床上,婆婆照顾得更是无微不至,从不叫苦叫累。前两年,公公离开,婆婆悲痛欲绝,哭了很长时间,让人动容。
婆婆特别勤劳。年轻时由于生活所迫,婆婆不得不去做很多事情,干很重的活。现在,我们兄妹五人条件都可以,婆婆条件也很好,完全可以享清福了,不用再干那么多的活了,然而婆婆始终闲不住,她除了做家务、到仅有的一点儿地干活外,街上每逢集婆婆都要到街上看车子挣钱,最早看一辆自行车两毛钱,看一辆摩托车五毛钱,夏天,天气特别热,婆婆坐在树荫下的石头上,石头上热得烫人,然而婆婆不肯离开。冬天,天气极其寒冷,一般人穿着羽绒服戴着帽子都冻得瑟瑟发抖,婆婆穿着棉袄,围着围巾,在雪地里看车子,六七十岁的老人啊,从不说冷。有时天已经黑了,车子的主人还没有来,婆婆就一直等到人来,遇到一些老年人婆婆经常少收或者不收他们的钱。我们也劝婆婆,咱也不差那几个钱,咱不看车子了,但婆婆自己愿意干,就依了婆婆,毕竟老年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是一种乐趣,比坐在家里容易郁闷好一些。婆婆的勤劳是几十年养成的习惯,难以改变。
婆婆对子女们特别疼爱。由于我们在外地,每次过年回去的时候,总是到了大年三十。这时婆婆总是早已备好了各种年货,蒸好了馍,包好了饺子,备好了各种菜肴,只等我们一家人回家过年。在各种年货中,让我感受到年味最重的是婆婆熬制的羊肉汤。每一年婆婆都要买一只羊,说是还一个什么愿,当还愿仪式结束后,就让人把羊给杀了,清洗过许多许多遍后,把整只羊熬成浓浓的羊肉汤汁。婆婆熬制的羊肉汤汁,颜色白白的汁儿浓浓的,还飘着浓郁的香味,一只羊最后熬制得只剩下不多的汤汁,然后盛在一个小罐子里。那颜色那味道那营养是街上任何饭店根本无法比拟的。过年在家的日子里,每天早上睡到自然醒,起来后从罐子里挖一点儿羊汤浓汁,加点儿水,羊肉,调料,烩一下,一碗味道极佳的羊肉汤就做好了,再吃些婆婆炸的油条(婆婆炸的油条软硬适中,十分的好吃),那浓浓的幸福满足的年味就在心里弥漫开来。婆婆的家位于城郊,地基本上已经被占得没有了,只剩下很少的一片地。在这很小的一片地里,婆婆种上了玉米红薯花生等,为的是能让我们吃个新鲜。每当暑假我们回去时,知道我们不爱做饭经常在街上买着吃的婆婆变着法儿给我们做好吃的。最让我觉得好吃的是婆婆煮的玉米穗。婆婆从地里搬一些玉米穗,前后不过十几分钟就拿到家里洗好放在了锅里开始煮了,很快那嫩玉米特有的清香就飘满了房间,不一会儿嫩玉米就煮好了。那是我吃过的最新鲜最清新最香甜的嫩玉米了。与嫩玉米一样好吃的是婆婆烙的红薯叶菜合。婆婆从地里摘一些嫩嫩的红薯叶,洗净后,不加任何调料地放在提前擀好的两张面皮儿里,放在鏊子上烙,烙好后再沾一些提前调好的蒜汁儿,那清新那新鲜那芳香是用任何语言也难以形容的。
现在,婆婆走了,从今往后,过年再回家时有谁会为我准备热腾腾的羊肉汤?有谁会在家中守望、等候?以后的暑假里有谁会为我做清新无比的红薯叶菜合?有谁会为我到地里掰回嫩玉米又为我煮熟?我再回来时有谁会为我炸制粉条丸子……。婆婆走了,我心中的家也散了,那个曾经的家在婆婆去世的那一刻成为过去,成为历史,永不能再复回。
长歌当哭,哭不回辛苦一生的婆婆;
白幡条条,招不回善良的、爱我的婆婆;
骏马香车,拉不回勤劳坚韧的婆婆;
千字万字,写不尽婆婆一生受过的苦、遭过的罪;
万语千言,说不尽婆婆对我们的好、对我的爱……
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
流啊流……,流啊流……
终于,我止住了眼泪,我不想打扰了婆婆,因为我知道,她不想让我哭,只想让我好,我哭得很了,她会走得不安心。
我止住了眼泪,为婆婆祝福。既然已成事实,就祝婆婆一路走好。为儿女们操劳了一生,您安息吧!在离家还有点儿远的地里安息吧。
如果说婆婆的一生是一本书,那这本书就是一本书写着奋斗历程的书;
如果说婆婆的一生是一棵树,那这棵树就是在石头缝里成长起来的坚毅的树;
如果说婆婆的一生是一条河,那这条河就是一条在布满荆棘中不断奋力向前的河;
如果说婆婆的一生是一座山,那这座山就是一座以坚韧勤劳为石、以善良仁爱为土的挺拔的山。
婆婆是上世纪千千万万农村老人的缩影,他们虽然没有太高的学历和文化知识,却有着高尚的做人准则,集勤劳、坚韧、仁爱、善良于一身,将全部的爱都倾注到了孩子们身上,他们让家庭有了温暖,让社会有了温度,让人生有了幸福。家庭因她们而幸福,生活因她们而美好。
愿我的婆婆一路走好。愿我的婆婆安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