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颜渊问仁德。孔子道:“抑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践仁德,全凭自己,还凭别人吗?”颜渊道:“请问行动的纲领。”孔子道:“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道:“我虽然迟钝,也要实行您这话。”)
“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何晏《论语集解》:“马融曰:克己,约身。孔安国曰:复,反也。身能反礼,则为仁矣。”
梁漱溟先生说:“人有本能,但因有心而有反本能,最终人类有了理智和理性。”孔子强调“克己复礼”,目的正是希冀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仅仅凭本能行事,一定要遵循“礼”这一社会规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在《论语·颜渊》中我们还看到,当仲弓问仁时,孔子的回答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出门【工作】好像去接待贵宾,役使百姓好像去承当大祀典,【都得严肃认真,小心谨慎。】自己所不喜欢的事物,就不强加于别人。在工作岗位上不对工作有怨恨,就是不在工作岗位上也没有怨恨);当樊迟问仁时,孔子的回答是“爱人”。所以,孔子以“克己复礼”来解释释仁,显示出他的群己关系理念。他认识到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都在一定的群体中生活,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不可同群体利益相冲突,更不能将个人意志置于群体利益之上。在个人利益同群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该“克己”,把群体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仁”德的基本要求。
当个人追求跟他人和群体需求发生冲突时,就得汲取“克己复礼”的古训,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英国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在《现代中国的古代传统》一文中,曾将这种表现称作中国社会团结力量的传统,并认为“在任何一个文化体系中这都是在生活和思想上有根本性重要意义的一个方面”。
仁是内在德性,是儒家最核心的价值,它首先表现为“爱(人)”的情感;礼是外在的制度规范,其突出特征是社会性和公共性。人要“为仁”,取决于“克己复礼”的德性自觉和意志努力。依照普遍礼制克制个体私欲和个体自觉弘扬和践履仁性,必须外在和内在完美统合。
但孔子强调,“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所谓“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显然属于意志和决心的作为,是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不过当、不非礼。
“为仁由己”强调自我的道德义务和责任,然而,“克己为仁”实属不易。
《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了孟子和戴不胜之间的一段对话。一个楚国大夫想让他的儿子学说齐国话,虽然找来了齐国人教他,然而身边却有许多楚国人在不停地吵闹打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即成语“一傅众咻”),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使天天用鞭子抽打他,逼他说齐国话,也是学不好的;相反,把他带到齐国首都临淄庄街、岳里这样的闹市住上几年,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使天天用鞭子抽打他,想让他说楚国话,他也只会说齐国话。所以,一个人的行为和品行与他周边的环境以及他所接触到的人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所以,荀子说:“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美国知名心理学家、作家朱迪思·里奇·哈里斯(Judith Rich Harris)在其所著《教养的迷思》中,提出过这样的命题:
父母没有能力塑造孩子的人格。如果孩子的人格与父母相似,那是因为两代人基因的传承,而且同属于一种文化。
孩子在家庭之外的人格,是被同龄人组成的社会环境塑造的。
孩子不会将在家庭中习得的行为模式转移到新的情境中去。换句话说,他们知道到哪座山唱哪支歌。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感慨:一旦孩子走出家门,他们就会变得越来越陌生,直到与父母完全无法沟通。当然,等他们翻越了青春期的山丘,许多人又会开始与父母在某些方面的交流,但此时的孩子,已经是社会化的成人。他们会跟父母谈时事新闻、谈家长里短,交流对八卦或美食的热爱,但个人最隐秘的部分,他们宁愿与朋友分享。而孩子们对生活、对社会,包括对政治的看法,往往也与朋友而非父母接近。
所以,社会环境的支持和互动是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在教育的广阔领域中,社会化学习逐渐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创新育人方式。社会化学习不仅仅是在课本中获取知识,更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建立理解。它将学习者视为学习共同体的重要一员,强调个体在特定群体中的协作与交流。这样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遵循社会规范的同时,提升他们的知识、能力和社会性素养,实现全面发展。从而,社会化学习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个体能力,更促使他们逐步转变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