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中有这么一个故事:
作者厨艺不好,有次做了一道鱼,并自创了一种酱汁来搭配这道菜,作者吃的津津有味,而他的妻子很嫌弃直接把酱汁抹掉了。
两周后,妻子做了同一道菜,并准备了两种酱汁,第二种酱汁是“法国顶级厨师的配方”,作者的反馈是第二种酱汁非常难吃。后来妻子告诉他,第二种酱汁并不是什么法国顶级厨师配方,而是作者在两周前自创的酱汁。
这个故事验证了“非我发明症候群”,“非我发明症候群”指的是所有不是“我发明/创造”的都是不好的,换一种说法就是,我“发明/创造”的东西都是最好的。
仅仅是从鱼的酱汁上就能看到“非我发明症候群”,这种症状的根本特性是使人陷入自己的想法中。除了觉得自己做的菜更好吃,“非我发明症候群”还体现在解决方案、经营理念、发明创造上。
比如销售、微商,他们会宣称自己代理的产品是市场上最好的,这种只觉得自己家的产品好也是“非我发明症候群”的表现。
当一个团队坐在一起讨论问题、思考解决方案,并接着对方案进行评估。“非我发明症候群”现象更为明显。你会发现:人们总是觉得自己的想法是最好的。
如何破解这个局呢?
书中给出的方法是:将一个团队分成两组,一组提出新方法,另一组来评估。然后再交换回来。评估的意义在于以别人的视角来看问题。
团队里,大家可以通过交换评估的方法来提醒自己不要沉迷于自己的想法。
那个人如何破“非我发明症候群”的圈套呢?
引用心理学家雅科夫•特罗普的思想——保持心理距离。它有很多种形式:
①暂时停止以保持时间上的距离
②暂时远离以保持空间上的距离
③暂时抽离以保持具象上的距离
无论是哪一种,保持心理距离的目的都是让你的大脑后退一步,超脱现有的“视线范围”,不至于陷入自己的想法无法自拔,掉进“非我发明症候群”的陷阱。
网友评论
论述个人如何破“非我发明症候群”的圈套时,能够有更加具体化就更好啦,比如,有具体的事例。
如果再加上自己的见解和例子,最后总结部分可以适当展开,效果会更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