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bin的安利下去看了「How to Plan an Orgy in a Small Town」,看片名以为很大尺度,结果发现是个单纯「少女」破处的故事。豆瓣的评分不算高(5.6),其实人物都很可爱,故事转承也算自然,俗套又荒诞的轻喜剧。
「小镇性狂欢派对指南」,加拿大导演 Jeremy Lalonde 自编自导女主角 Cassie 是个专栏作家,和母亲的关系很差,跟从小长大的小镇格格不入,在这里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初恋,做出一些被人当作笑柄的事迹,长大后便毅然决然离开小镇。在大城市,性经验为零的她写起了小黄书,在写不出新作即将面临高额负债的时候接到了母亲去世的消息。回到小镇,不是为了参加母亲的葬礼,而是「觊觎」这个从未对她有过好脸色的女人的遗产。
女主角 Cassie 写的第一篇专栏文章开头,引起河狸岭(Beaver's Ridge)整个小镇的不满全片的视角都很「小镇青年」,其实国内国外都有相似之处。小镇里人人相识,互相赠送食物,维持着表面和平的邻里关系,大家都无意识地遵守着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连「做爱」都要按照教科书来。当被 Cassie 刺激到,保守的一群小镇青年策划着要开一场「性狂欢派对」时,一系列不伦不类的笑料就发生了。过程中,Cassie 是处女的秘密也被众人发现……
去年另一部小镇片「布鲁克林」的风格则更矫情。拍的是50年代去美国的爱尔兰移民潮,爱尔兰姑娘Eilis正是其中之一,她原先在一家老板娘很刻薄的面包店工作,看不到未来,便决意离开母亲和姐姐。而当姐姐的死讯、母亲崩溃的状态把她召唤回来,小镇的美景,平静的生活,优渥的工作,高富帅的追求,这些美好的幻象都在抚慰着她从大城市归来疲惫的心,即将被收买的心——突然,被面目可憎的面包店老板娘惊醒:
扮演女主的演员 Saoirse Ronan 超美留下,还是离开?离开了,还要不要回来?这是每个小镇青年的困境。
「小镇性狂欢派对指南」并不是真的教你如何办一场 Orgy,甚至连露点镜头都少有,导演这样克制倒是颇为符合内心骚动又挣脱不开陈规旧习的小镇风气。影片要解决的,其实还是每个人的精神困境,无论是离开的 Cassie,还是留下的青年,无论是在充满各种可能性的大城市,还是在压抑虚伪的小镇,人与人之间都筑垒着重重心灵高墙——这才是我们不快乐的根源。
曾经和好友 bin 讨论过留在小镇还是他乡的问题,我们的家乡发展得都不差,以致于我们中学时期的同侪毕业后几乎都选择回到家乡,从经济的角度考虑,「独自在大城市打拼」看似帅气,实不明智。bin 毕业后在家乡工作过一段时间,而我现在正被扣留家中,也都是在经历了许多次争吵、抗争、纠结、徘徊后,那种直扣心弦的感受依然挥之不去:「在大城市也许并不能多开心,但留在小镇只会更不开心。」
是因为原生家庭这样那样的问题,还是无法容忍自己看来不合理的小镇秩序?是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而这种生活小镇给不了你,还是只想做自己不想随大流,而在大城市你能更容易找到同类?随便哪个理由,都在时刻提醒着你:
逃出这个「小镇」。
然而,逃到花花世界的大城市,你就自由了吗?
Cassie 接到编辑的电话:你妈妈去世了,但,稿子还是要交,越快越好(微笑脸)。欢乐颂里樊姐有句话,「城市中人,实际得很」。像欢乐颂里那样的邻里关系几乎在大城市中看不见,人人自危,时间宝贵,一切在以最高效率的组织方式运行,个体出的那点「小状况」,简直就像波涛汹涌里的一个小气泡。
Eilis 的状况似乎要好一些,有教会的依靠,有爱她的男友。但在圣诞节那天听到同乡唱爱尔兰民谣,依然热泪盈眶,忍不住问:为什么他们不回爱尔兰呢?在布鲁克林,做着最底层的工作,住在地下室,同屋离了婚的女孩说:「我打算一辈子住宿舍,跟别人抢厕所。」而姐姐去世的噩耗似乎是动摇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布鲁克林离爱尔兰太远了,她连葬礼都没法参加,这一切是为了什么呢?
蔡崇达的《皮囊》,我最喜欢「天才文展」那一篇,他和少时玩伴文展,都曾雄心壮志离开小镇,去大城市,最终蔡崇达实现了,而文展因兔唇在外面被歧视,回到家乡又无法好好工作,始终无法安定。
从本质意义上,我们都是,既失去家乡又永远没办法抵达远方的人。……我知道,他和我这辈子都注定无处安身。
比起上面两部片子里以得到爱情的 happy ending 作为 solution,蔡的论调更显忧愁,却也更真实。英文里有个词 exile,「流放,放逐」,很适合形容背井离乡者。E.B.怀特在《这就是纽约》里写了纽约的三种人:本地人、通勤者和移居者。最后一种人,「可能只是为了逃避而不是面对现实」来到纽约,「点燃了它的激情」。
许多人,其实精神上不能自主,他们从这座城市的千变万化和种种刺激中汲取营养,守住了自己的精气神儿。在乡下,也有些机会让人突然焕发活力——比如,天气的变化,或邮件带来什么消息。而在纽约,机会是无穷无尽的。我想,许多人来这里,许是因为精力过剩(他们为此离开了家乡的小镇),但也有些人,倒是因为意气消沉,他们发现纽约是个避风港,也没准儿等闲就帮你换了一种活法。
为了这处避风港,斩断过去的联系,放弃原生家庭的资源,一切靠自己,重新学习一座城市的语言、习性、文化,融入各种圈子,忍受喜欢和不喜欢的事情。这些可能都是为了那么一点点自由,几个可以做自己的瞬间。
纽约的秋天然而在中国,「做自己」并没有这么容易。上海的房价又涨了,北京的雾霾又来了;号称崩塌了的人情社会,结果你发现办事还得靠找人,抱团的还是同乡;原子化倒是挺彻底,「我」可以一整个月不跟工作需要之外的人讲话,也能活下来,活着而已。
那厢,远方的父母逐渐年迈,催促着你的人生大事,听着他们说「谁谁家又结婚了」「谁谁又抱孙子」了,你也只能无奈又不耐烦地挂电话。
逃得出小镇,但你能逃得掉家庭的羁绊,他人的目光?逃到大城市,那又何尝不是一座更大的牢笼?如果(属于你的)自由不存在,你又去哪里找安生之地呢?
Cassie 回到小镇,跟初恋和解(虽然有些莫名其妙),破处的同时也是破除心结。她和母亲之间的裂痕,我不知道是否会随着母亲去世、她写出新的作品而逐渐释然。她会留在小镇,还是依然离开?导演给了个开放式结局,我想,过了自己那关,其实在哪都一样。
布鲁克林的结局太美好,美好得有些不真实。但在大城市疲于奔命的人儿,急切需要这管鸡汤吧。
「终有一天太阳会再次升起,你或许都未曾注意到,就这么悄无声息地,你会开始思考其他的事情,会挂念一个和你过去毫无交集的人,一个只属于你的人,那时你就会明白,这就是你的安生之地」个性叛逆的外表藏着一颗少女心,温柔顺从的人也会做出义无反顾的事情,所以人生最没必要的是妄下定论和言之过早,特别是对自己。
也许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小镇,时常地想用安逸和虚幻的「幸福」来绑住你,要挣脱而出,需要极大的勇气、非凡的力量,和终其一生的坚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