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学说就是脏象学说。脏有“藏”的意义。“象”有形象、征象的意义。脏象是指人体内部的各个脏器居于体内,藏而不见。而内在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却有征象可以反应到体表。因此脏腑学说是以人体表里相应的观察方法来研究、推断脏腑的生理活动规律、病理变化的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是作为指导临床辨证、探讨病理变化的基本理论。脏腑学说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脏腑学说的整体观念
脏腑学说的整体观念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人是由五脏、六腑及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组成的。构成人体的这些组成部分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虽然每个脏腑、组织、器官,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但它们之间又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所以人体的内在整体性首先表现在脏腑之间、脏腑与组织器官之间的相互联系的统一性。另外还表现在人是以五脏的功能活动为中心,分别联系了六腑及五官、五体、五华等组织的五个生命活动系统的有机整体。例如临床中治疗暴发火眼时,常用清肝的方法治疗。感冒咳嗽常用宣肺的方法治疔。肢体浮肿常用健脾的方法治疗。耳聋、脱发常用补肾的方法治疗等等。这是因为肝的经脉上行连目系,肝开窍于目;肺合皮毛,人的呼吸与肺的宣发、肃降的功能有密切联系;肾主藏精,开窍于耳,其华在发的原故。因此脏腑之间、脏腑与组织、器官之间的生理租病理个方面的相互联系,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联系作用而实现的。人体就是这样的一个有机整体。
2、人和自然的整体观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是因为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能够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又会直接或间接地影晌着人体,使人体相应地发生生理或病理的反映。比如临床中由于季节不同、地理环境不同、昼夜的时间不同,同是一种疾病,临床也会出现不同的表现。所以就产生了同病异治的治疗方法。这说明自然界对人体是有髟响的。另外人类对自然界的变化,也有一定的适应能力。比如当天气炎热的时候,人体就以出汗散热来保持人的体温,用以适应外界的炎热气候。当天气寒冷的时候,人体的腠理密闭,出汗很少,水液多从小便排出。以此保持人的体温,从而适应寒冷的气候。人类不仅能够适应自然界的一般化,而且还有能动地增强对自然界的适应能力,如对传染性的疾病,采取“避其毒气”的预防措施。并提出春天要夜卧早起,秋天要早卧早起,要注意调节人体的精神活动等养生的方法。
总之,人生活于自然界之中,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但是人类对目然环境的变化,也表现着一定程度的适应能力和能动作用。这就是脏腑学说中所谈到的“天人相应”的观点,也就是人和自然界的整体观的体现。
(二)脏腑学说中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
脏腑学说中的脏腑概念首先包括了脏或腑自身的生理功能和病理上的种种反映,以及其相应的精神活动。如“心”除了代表解剖学上的实质脏器外,还包括心主血、主藏神主汗液等生理功能。这些生理功能既包括了现代医学中的循环系统的一些器官及其它一些组织器官的功能,还包括了神经系统的一些器官的功能,尤其是大脑方面的某些功能。再如“肺”除了代表解剖学上的实质脏器外,还包括脑主气、主藏魄、主皮毛等生理功能。这些生理功能既包括了现代医学中的呼吸系统的一些器官及其它一些组织器官的功能,还包括了神经系统的一些器官的功能。另外,脏腑概念还包括着本脏腑与其它脏腑及与体表感觉器官,在生理活动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冾疗上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例如,肺气虚可以出现咳喘无力、声音低弱、自汗等症,也可以出现动则气促的肺肾两虚的病症。再如,临床出现烦躁易怒、头晕目赤、口苦等症,根据体表感觉器官和脏腑的内在联系;可以推断出这是肝火上炎的病症。是肝的病理变化的反映。由此可见中医的脏腑概念不同于西医的脏腑概念。这也是脏腑学说的特点之一。
(三)气化概念
中医的气化概念是从云和雨的关系而产生的。古人认为切事物都有着共同的物质根源,而且还认为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各个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和互制约的。基于这种观点《内经》提出了气化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运动形式。例如,精与血的互化,精与气的互化;脾的精微之气上达于肺形成宗气的过程;营气上达于心变化而为血的过程;肺为水之上源,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过程;肾脏的开阖作用;膀胱的排泄作用;肝脏的疏泄作用;大肠的燥化作用;小肠的分别清浊的作用等等,都是气态和液态的转化过程。因此脏膀的功能活动,就表现为物质之间或物质与能量之间的转化过程。所以脏腑学说中所论述的肤腑的生理和病理、也就是气化过程的表现。
总之,在脏腑学说中,对脏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反映的描述,都没有脱离“气化”的概念。气化概念,包含着丰富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脏腑学说利用气化概念解释机体的生命运动,这也是它的特点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