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中看到这本《蒋经国传》,有些好奇就拿来读了几页,觉得还甚是有趣。
之前很少读名人传记,总觉得那是离我们很遥远的一些人和事,因为时代境遇相差很大,与我们现在的生活实在没什么关系。不知怎么,我对民国总是有一种特殊的情愫,也许是因为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发生过一段段乱世英雄与佳人的故事,也许是那个年代涌现了一大批仁人志士、学者、大师,这在我们现代是很少见的。怀着这份好奇与向往,我走近了蒋经国的传奇一生。
书从蒋介石的出生开始到蒋经国去世为止,讲述了蒋氏父子从溪口盐商之家出身到中华民国总统再到退居台湾近四十年的历程。蒋经国是蒋介石原配妻子毛福梅所生,因为父母关系不和并不得父亲的喜爱,年幼时蒋介石在日本求学,很少关心这个儿子。大概到经国十多岁的时候,蒋介石才开始关心这个儿子的成长,尤其是教育。他对经国的教导很严格,常常写信教导儿子要熟读古书,尤其是《四书》,每日练习书法。经国渴望得到父亲的认可和赞赏,因此十分勤奋努力。十二岁时,父亲希望他开阔眼界,便把他接到上海读书。此时蒋介石在上海娶了第二任妻子陈洁如,这个比经国大几岁的“上海姆妈”对他很照顾。与他们住在一起的还有他的弟弟蒋纬国,是蒋介石收养了好友的儿子,作者对兄弟二人的感情没有详述。
经国中学毕业之后,在父亲好友吴稚晖的影响下前往苏联中山大学留学,此后在苏联学习工作十二年之久。他在苏联留学期间成绩十分优秀,先后在中山大学、苏联军事情报局特种学校(莫斯科圣彼得堡大学)、列宁格勒托尔马乔夫军政学院学习,更因为父亲的缘故受到斯大林多次接见。其实蒋介石也有自己的考虑,国民党在50年代之前一直依靠苏联的援助,把儿子送去学习马克思主义也是让苏联方面放心。经国在苏联马克思主义的熏陶下成长为一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1927年得知四一二政变其父捕杀共产党员时曾登台演讲,谴责蒋介石,之后发表公开声明断绝父子关系。蒋经国先后担任过军事课讲师、集体农庄主席、矿山工人、机械车间副主管、副厂长、工厂报刊《重工业日报》总编辑,取得上下一致赞扬。在工厂工作时结识了美丽的白俄罗斯姑娘法伊娜·伊帕奇耶夫娜·瓦赫列娃(回国后改名为蒋方良),两人于1935年3月正式结婚,随后长子蒋孝文出生。他多次申请加入共产党,1936年底成为正式党员,不久,收到继母宋美龄来信盼望他回国,蒋介石也在日记中提到对长子的想念。陈洁如、宋美龄两任妻子多年没有生育,蒋介石意识到蒋经国或许是他惟一的孩子了。经过一番周旋考量,1937年初,苏联方面开除了他的共产党籍,让蒋经国一家回国。
蒋经国回国之后即加入了国民党,晋仁中华民国陆军少校军衔。次年调任赣南地区任行政督察专员兼区保安司令,采取一系列举措,政绩卓著,使赣南地区的经济显著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1944年蒋经国建议蒋介石组建一支青年队伍,得到批准后组建了三民主义青年团,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青年人才,其中不少后来成为蒋经国的忠诚部属。
1943年底,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最后阶段。美国在对日作战上损失惨重,为了尽快结束战局,1945年美英苏三巨头碰面,就反法西斯战局、战后利益分配、成立联合国等问题协商。罗斯福为了让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同意让外蒙古独立、苏联在东北享有军事经济特权。这一决定没有告知蒋介石。蒋介石寻求苏联的援助,与苏联签订条约:国民党放弃外蒙古,苏联对日作战。条约签订的第二天日本递交投降书,抗日战争胜利。苏联军队进驻中国东北,接管日军占领留下的工厂铁路等。美国敦促国民党与共产党谈判,但是没有成功,解放战争爆发。国共双方在东北的问题上展开激烈争夺。共产党的军队日益强大,斯大林意识到,让国共两党共同管理中国对苏联大大有利,如果共产党能够领导中国,无疑是最好的结果。蒋经国多次与苏联方面交涉,希望其撤军,归还东北的工厂和铁路。苏联以种种理由拖延时间,放任共产党进入东北地区招兵买马,国民党军队想要进驻东北时,苏联控制港口和封锁线,国民党一再受阻。终于,苏联从东北撤军,国共在东北展开激烈争夺,国民党内部派系争斗、官员腐败严重,地方部队多是原军阀的武装力量,与纪律性严明、组织性强的共产党军队对抗没有优势,之后的全面溃败也在情理之中了。
1948年通货膨胀严重,蒋经国到上海实行经济管制,雷厉风行,采取一些强硬的举措,在牵扯孔宋家族的事情上也不徇私情。与宋美龄的关系因为这件事愈发紧张。但改革失败,他引咎辞职,回溪口老家修整,这也减少了后来战争失利问题上他的责任。
国民党刚到台湾受到当地人的热烈欢迎,台湾人此前多年生活在日本的高压控制下。蒋经国奉蒋介石之命转移大陆财产,许多故宫的稀世珍宝也一并运到了台湾。为了巩固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蒋介石委任蒋经国于1950年开始主持情报工作,中华民国政府颁布《台湾省戒严令》《惩治叛乱条例》,抓捕共产党间谍、批评或反国民党者、持不同政见者(如主张台湾独立、左翼等等),逮捕数千人,制造了台湾“白色恐怖”。1954年蒋介石又委任他进入国防部,开始着手研制原子弹。此后蒋氏父子多次向美国寻求军事援助,以“光复大陆”为由多次骚扰大陆,但是没有实质性的大行动。1958年,毛泽东开始对金门岛连日炮轰,守军难以招架,国民党寻求美国援助,美国在这件事上持保守意见。蒋介石派人传话给周恩来,毛泽东和蒋介石在这件事上达成共识,只要金门在国民党手中,台湾与大陆就还有联系,两岸中国的统一就有希望。如果把台湾变成了一座孤岛,那就给台独分子搞分裂充分的理由。因此毛泽东改了炮轰政策,单打双不打,不再是咄咄逼人之势。
1972年蒋经国出任行政院副院长,开始为接班做准备。可以说蒋经国在政治建设方面颇有才华,作为一个受过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执政者,他很关心乡村的建设,重视偏远地区的水电及基础医疗卫生建设,减少城乡差距。他大力发展工业生产和出口贸易,修建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大型重工业工厂、核电厂,解决了大批外省人涌入台湾引起的社会问题,台湾人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台湾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儒家也相信,要使社会和谐、井然有序且欣欣向荣,在位者除了要有强大魄力,也必须开明、泽被四方。在这样的体制下,统治者自然偶尔感觉到需要宽容或假装宽容一个相对开放的公民社会。蒋经国时期,甚至他父亲的晚年,也变成越来越“软性”的威权主义。之所以会如此转变,有几个原因,诸如断绝“外交关系”后,蒋氏有需要安抚他们最重要的美国盟友;蒋经国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体认到外省人的独裁体制最多不会再存续超过一个世代;20世纪70年代及80年代初期,中国大陆已结束孤立状态;台湾退出联合国之后“外交困厄”。凡此种种因素之外,台湾人民日益富裕、教育发达、城市化,也都有助于政治改革的推动。台湾——而不只是蒋氏政权——必须找出另一个存在的理由。
蒋介石晚年知道反攻大陆的希望已经相当渺茫,国民党在缅甸边境的残部多次骚扰,也曾派出数支百人分队支援,甚至在西藏问题上暗中作梗,都被解放军一一消灭打回。受到来自大陆的威胁、国际形势和岛内的本土化潮流的压力,蒋经国意识到,只有持续发展经济,推动政治改革,建设更加开放的社会,才能使台湾长期稳定。他重视本土人才,大量启用台湾本省藉官员,推行“本土化政策”,李登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晚年逐步开始民主改革,解除“戒严”,逐步放宽报社言论限制,允许成立党派,台湾不再只是外省人国民党人说了算。
蒋经国与蒋方良育有三子一女,蒋孝文、蒋孝武、蒋孝勇,女儿蒋孝章嫁到美国,孝文孝武都遗传了父亲的糖尿病,再加上饮食饮酒不加控制,在蒋经国去世之后不久相继去世。蒋经国在赣南工作期间与他的秘书章亚若外遇,后来章亚若生下一对双胞胎儿子后去世,蒋经国得知这个消息十分悲痛,蒋介石也知道这件事,给这两个孙子取名章孝严、章孝慈。蒋经国发誓此生都不见这两个儿子,他确实一生都没有见过这两个儿子。这两个孩子由他们的舅舅收养,长大后才知道大名鼎鼎的蒋经国就是他们的生身父亲。其中章孝严后来从政,就任外交部更升至国民党荣誉副主席,于2005年改名为蒋孝严。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震撼,让我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近代中国近百年的变迁,更深刻地了解国民党和台湾。书中涉及到的人物很多,无论是国内的共产党、国民党,还是苏联的斯大林、美国的历任总统,他们站在历史洪流的交叉口,任何一个决策都可能关系到中国的兴衰、人民的命运。回顾这段历史,其实是有些屈辱的,因为中国一直都在企求强国的援助,不管是苏联还是美国,中国常常需要牺牲一部分利益来换取别人的支持,而后果可能是永久的离开和伤痛。因为太弱,所以处处受欺,任人摆布。
对于蒋经国这个人,我是很钦佩的,他可以称得上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没有官架子,待人亲和有礼,勤政爱民,关心平民老百姓的生活疾苦。在政治和经济改革方面励精图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使台湾经济高速腾飞。纵观他的一生,无论做什么都尽职尽责想做的最好:做学生时是最优秀的,在苏联做工人时不矫情能吃苦,很快提拔到副厂长,主持赣南的工作时的政绩也很出色。他这一生都顶着“蒋介石的儿子”这个光环,但是他没有因这个光环自满,而是凭着自己的努力做出了一番伟大的事业。至今,台湾多次的民意调查显示,蒋经国仍是历任台湾领导人中最受民众肯定的一位。
所谓因果,今日的果是昨日的因。突然觉得历史真的很有趣,是历史的向前造就了现在的中国,而我们回顾历史时,又能通过逻辑分析和推断去反思过去,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只是忍不住去假设,如果当时没有这样做,那么现在会是什么样。然而这样做几乎没有什么意义,历史已经成为过去,我们已经无法改变,能改变的只是现在,让自己更强大,避免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