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一阵风飒飒,我仿佛被丢回去年将要面临实习工作的那个时候。
我想,和大学毕业生在正式出来工作之前,都应该有过以下的画面想象:
和千千万万毕业学子一样,在学习课程结束之后,奔赴于各大招聘会场,在招聘网站的海洋中沉浮,投简历,面试,跻身于实习工作的大军队伍中。一顿奔忙之后,成功应聘到一家心仪的公司进行实习,实习期结束,成为正式员工,为自己的理想事业努力奋斗。

然而更多人的现实是,随随便便找了一家不讨厌也不喜欢的公司实习,实习结束后便开始各种换工作,理由说辞听来大都相差无几:比如说,我不能在这家公司学到我想要的,比如说,在这里不能施展我的才华。
而频繁换工作的举动便成了父母眼中的“高不成低不就。”
目标很重要
经常听父母在吐槽他们一朋友的女儿,本科毕业大学生,实习期是在大城市,毕业后回家乡工作两年,期间换了6,7份工作,都做不长久,理由繁多,各种各样,甚至前段时间不顾父母反对也要回原先实习的城市找工作,结果可想而知,前后不过三个月,又灰溜溜的准备回来了。
归根结底,造成这种反复换工作的情况只有一个:没有目标。
对未来没有一个确定的目标和方向,是现在年轻毕业生找工作的最大问题。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军阀每次处决死刑犯时,都会让犯人做一个选择,一枪毙命,或者从左墙的一个黑洞进去,命运未知。
结果,所有的犯人都宁可选择一枪毙命也不愿进入那个不知里面有什么东西的黑洞。
最后军阀在某次酒酣耳热后表示,其实只要在黑洞内进行一两天的摸索就能顺利逃生,人们只是不敢面对不可知的未来而已。
这个故事可以从侧面看出,没有目标的活着其实比死去更可怕。

现在大学都会有一堂叫《职业生涯与规划》的课,目的是让学生在出社会之后更好的对自己的就业做出对的好的选择,但几乎所有的大学老师都会说上这么一句话:先就业,再择业。
换句话说,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有了份工作再说。
而绝大多数毕业生由于轻松自由的大学生活,没有提前对未来多做打算和计划,自然也是抱着“骑驴找马”的心态,最后导致了因为没有明确目标,茫茫然不知所措,频繁换工作的结果。
少说空话,多做工作,扎扎实实,埋头苦干。----邓小平
身边有这样一个朋友,成绩好,能力足,做事拼命认真,有干劲,最重要的,是她有着明确的目标,知道自己的未来要做什么。但是,距离她最近做的一份工作,已经过去了差不多三个月的时间了,她依然没有找到她认为的合心意的工作,期间不是她推掉了offer,就是别人看不上她。

她说,她想要找一个有团队的公司,我不想孤军奋战。
在她明确了目标之后,她又提出了对该岗位的要求。
她说,我不想将就。
于是她连续三个月没有工作,在还要不断供养自己生活的前提下。
而父母那位朋友的女儿,在坚决离开家乡去找工作之前,也曾对其父母说,“我自有我的想法和目标。”
有目标和想法是好事,但有时候太有想法,想法太多,反而会成为我们就业最大的阻碍。

最可怕的不是没有想法,而是想法太多。
想法多了,做事便会思前顾后,缚手缚脚,不敢轻易尝试,最后只得一场空想,还要忍受来自父母亲戚各种“高不成低不就”的眼神和叹息。
与其有太多看似必要但实则没什么用处的想法,倒不如付出行动。
我们总说不将就,无非也是畏惧将就之后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和心力,但变化无常的才叫人。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一个浅显但我们却始终深在迷雾中的道理:尝试了,才知道行不行,不尝试,怎么就知道一定行不通呢?
有时候试着“将就”一下,说不定会获得比我们“不将就”来得更好的结果,更快到达我们想要的终点。
席慕蓉说:“人生像攀登一座山,而找寻出路,却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我们应当在这过程中,学习稳定、冷静,学习如何从慌乱中找到生机。”
哪怕最终我们不能得偿所愿,也可以如席慕蓉所说的,学会冷静,稳定。
这,也是一种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