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尤下班到家,在电梯里遇上了比较熟悉的邻居,于是打招呼道:
“张老师,下班啦。”
“是的,你也下班了。”
其实小尤认识的邻居并不多,有些连脸都认不出,能混个脸熟的,不知道对方叫什么,张老师是甚少又认识又知道对方姓什么的邻居,所以每次见面都能打个像样的招呼。
但仔细想想,张老师其实并不是做老师的,那为什么会叫他张老师呢?小尤觉得她应该是跟着别人这么叫的,否则怎么称呼合适呢?小张?老张?张先生?张师傅?好像都怪怪的,不叫张老师就可能得同那些不知对方叫什么,只能混个脸熟的人一列里,点头加微笑了。
所以老师是一个很有用的称谓吧,据说在重庆,遍地都是老师,但重庆人自己也很难解释为什么老师会火了起来。小尤去过重庆,但没有被人叫过老师,是否真是如此?真老师被如此称呼,可能会吓一跳,别人怎么知道我是做老师的?假老师被如此称呼,是会解释说:“不是不是,我不是老师”,还是默默认领这个称呼?就像小尤的邻居“张老师”一样,老师表达了出一种尊敬和礼貌的态度,还是让人很受用的。
于是乎,有人问,在上海的职场里,不管啥同事都会被叫老师?
这个问题就让小尤满脸问号了,这是把哪个公司就当成上海职场了啊。当然,在生活里叫老师,在职场里同样也可以使用,但也不可能什么人都叫老师,使用老师这个称呼的也仅仅是一些企业,并不是普遍现象。
小尤以前在大学暑假期间就去过一家小企业打工,它是挂靠在另一家公司底下,她的领导带着她去财务部开票,指着一个顶多二十几岁的姑娘对小尤说:“这是刘老师”,小尤诧异地一愣,但还是跟着叫了一声刘老师,连这姑娘自己都打趣说,进了公司就直接升级为老师了。小尤叫过一次之后,每次跑财务部,就把老师这个称呼用得很溜了,反正都是老师,闭着眼叫,而且自然而然会把自己的地位摆在求人的位置上,“老师,帮帮忙啦”、“老师,帮忙催一催”、“老师,这样行不行”,求人办事,用上尊敬的称呼,是不是能提高成功率呢?
老师不仅是学校里的教师,更可以是那些提供宝贵经验,帮助他人成长的人。小尤学会了老师这个职场技能之后,真正作为职场菜鸟踏入职场以后,把部门里的前辈们都称作老师,不仅是因为有这样的企业文化,而且他们都比小尤年纪上大了不少,也愿意传授一些职场技能和人生经验给她,这样的同事不是老师胜似老师,叫一声老师一点也没错。
不过在外企,叫老师的风气似乎并不盛行,可能在外国,老师并没有在中国这样的含义,有人说,老师是先生、小姐、师傅、老板的变异称呼,和老外解释这些言外之意,那还不如直呼其名来的简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