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一本书。书中提出一个说法:一个人不断的挫折很可能会带来“习得性无助”。就是以后虽然有可能达到目标的办法,也会选择躺平而不去作为。
对于本身不可能完成的目标,人们一般不会产生“习得性无助”。而对于我们自认为能完成却没有完成的目标,我们才会产生“习得性无助”。就是会产生一种不作为惯性,回避决策,像鸵鸟一样把头藏起来以为问题就能解决。
大多数人都是非理性的。有时候太过乐观,而一旦遭遇几次挫折以后,就又会变的悲观起来。
这里想到赵高整李斯的事:李斯被赵高陷害入狱。按秦法,罪犯在认罪时皇帝必会派一亲信去狱中确认。就是说,李斯还有一次翻案的机会。赵高为避免这一情况出现,私下找一“自己人”去扮演皇帝的亲信。于是李斯一喊冤就招到毒打。几次三番后,等皇帝的亲信来狱中确认李斯是否认罪时,李斯只求速死,已经没有喊冤为自己平反的勇气和打算了。
李斯是文人,而且做过大秦帝国丞相。虽然智力超群,政治斗争经验丰富,可是在那样的情况下,依然着了赵高的算计。可见有时侯的“习得性无助”和智力或者经验还真没太大关系,此时可能只和环境以及意志有关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