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未远,国庆长假哪都没去,呆在家里陪伴岳母,和乐着兄弟姐妹。自退休赋闲之后,就开始有意疏远节假日出行,脱困车流拥堵,回避景区爆棚,乐享居家的安闲。
那天顺道去遵义老城转了转,颇有些感慨。记忆中的地处大都变了样子,虽然街道宽阔、楼房齐整、规划装点得也挺漂亮,但就是找不到亲近感觉。以往是啥样感觉?那感觉有现在这般好吗?为啥会念念不忘那感觉?一时半会还真有点说不清道不明。年轻时候的感觉吧,与现在完全不同,那时啥都觉得不如人意,就巴不得马上推到重来日新月异。到了现在这把子年纪了,开始怀念起那个时候的样子:坎坷不平的路道、陈旧破陋的低矮房舍、日晒雨淋的巷口小吃摊……虽然明知今非昔比,偏就念念不忘。遵义老城有家上百年的“捞沙巷”,巷子深、路道窄、摊铺破陋,偏就好吃客络绎不绝。至今还记得巷口有家卖汤圆的,那汤圆别人家一块钱一碗四个,他们家同样价钱一碗一个,当然个头也大了不少,慕名上他家吃大汤圆的客流不断,味道自然好极了,但不知啥原由这家老店不在了。前两年“捞沙巷”经过改造焕然一新,按理说巷道宽了、店铺亮堂了,管理规范了,感觉应该更好才是。但去了几次,也吃了不少,就是找不到过去那种美好感觉,问同行的岳母、兄弟姊妹,她们也有同感。去公园道路中段有条窄巷,巷口有家卖煎洋芋的挺招客,几毛钱、一块钱就能吃上一碟一盘,一做就是二十多年。现在巷口打出老字号招牌,摊点变成店铺,做的仍然是煎洋芋的营生,前几个月去光顾了一回,虽然摊主还是那个摊主,但当初的小巷氛围不再、味道也变了样。
以前我们不明白啥叫历史厚重感,也不懂得啥叫历史的独有价值,现在似乎找到了一些感觉。那就是过去那些个看似普普通通的东西,经历过岁月风风雨雨,显得陈旧、变得稀少、快要消逝,留在人们记忆中的美好就会呈现。这种美好或许就是我们常说的乡愁,亦或是底蕴,或者是无可估量的历史价值吧。
(本文插图系作者在遵义老城随拍)读者留言:
宝柱(旅德考察团友)
倚然于我亦长辈亦朋友、亦远亦近,这始于偶然,也是必然!十二年前同赴德国考察初聚京城,见面即为室友,途中多有关照,虽有年龄代际,但耿直睿智我自叹不如!后偶见随笔,信手拈来,直击心灵,精彩纷呈!退休后,大隐于市,兴致盎然,令人羡慕!澳洲期间,家国情怀真情流淌,天下大同。
李娴(往日同事)
读倚然的《随笔简书》从第一篇到一百篇,平时很少评论但每期都拜读,喜欢倚然记录的这种随心随性随想,对生活的热爱、对一件事的坚持值得我们学习,期待您创作的下一个百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