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图书馆,看到了一本萧红的书。
她最有名的,应该是《呼兰河传》,我没有读过,关于她的书我都没有读过。
刚自考完,没有紧迫的学习任务,想要读点闲书,所以我借了这本萧红的《山花灿烂寂寞红》。
看了一半的时候,说实话,看得人很压抑。
母亲在她年幼的时候就去世了,父亲对她又很冷漠,暴躁。
家的温暖,对她来说就只来自祖父,祖父去世以后,她就离开了家。
这本书都是一些散文,写小时候的那几篇,还有一些温暖的片段,到了成年离开学校,那真的都是惨兮兮的。
很多篇都是饥饿,寒冷,借钱,艰难谋职……
看得人一阵绝望。
我突然觉得现在生活的美好起来。
有吃,有住,有穿。逛街旅游,随便你选。
虽住不起别墅,买不起豪车和名牌包包衣服,可是比起挨冻受饿的生活,简直好太多了。
在百度上搜了萧红的简介,她很年轻就去世了,很有写作才华,还得到过鲁迅的称赞和帮助。
有两任丈夫,有过一个孩子,夭折了。
人的命运,果真是跟时代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在现代社会,以她这样的才华,不说拥有多少财富,起码是衣食无忧的。
可是在当时的战争年代,这么有才华的人,居然落到了食不果腹的地步。
从文章中也读出了她的无奈,又想去做心目中于人民有用的职业,可是为了生活,又不得不做一些违心的工作。
人都是在生活中被磨平的吧,感觉这不管在哪个时代都是共通的。
年轻时,看不惯父母的过于节俭或不懂得变通。
到自己结婚,养孩子了,已然变得跟他们一样,不敢花钱,不敢去拼去闯,只敢走最稳妥最保险的路 。
这本书的文章应该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的,到书的后半部分,关于挨饿受冻的部分就没有了。
似乎到后来,吃的问题已经解决了。总算让人不那么揪心了。
里面有一篇关于回忆鲁迅的文章,应该是写于鲁迅去世不久。
里面写了鲁迅在上海的居所,写了他们一家三口和两个年老的保姆。
写了鲁迅的写作作息,他的夫人许先生的日常,也写到了他的儿子海婴。
很有生活气息,比我在教科书上读到学到的鲜活立体多了。
也让人唏嘘,时间的车轮在一刻不停的向前,很多很多的人湮灭在这车轮中。
我们也终将被这车轮湮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