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嫁在洋津渡沿岸一个村子里。因为进了城,所以很少住在这里。她公婆为了方便带孩子,也在城里找了工作。因为离得不远,还会经常回到河边这个村子种点菜。
我们也只有过年的会去那里做客。虽然每年都去,但几乎每一次都需要依靠导航才能找到她家。这里不像我的老家,住在丘陵深处,只要留意国道岔路口的标识,进入路口,一条路一直往山里的深处走,就能找到我家。
妹妹嫁的这个村子沿河而建,房屋一排一排纵横交错,一个村连着一个村。房屋样式相仿,几乎没有辨识度。所以不熟悉的人想去到某一个特定的位置,是很有难度的。
这里的村子人多地少,离市区不远,所以大部分居民都进城务工了,类似于一个空心村。可在百年以前,这里是有名的洋津渡口。依托于漕运的便利,发展成一个很繁华的商业中心,和交通枢纽。
漕运在古代的作用是现代人完全想象不到的。中国被称为基建狂魔,只是近几十年的事情。这几十年修建的道路,可以说是古代所有道路的总和还不止。
以前的人出远门,第一首选就是水路。因为旱路最多只能用马车,很多地方马车也不便于行走,只能骑马,有的地方连马都难以行进,只能步行。可见如果走陆路效率是多么的低下。
水运则不然,不仅速度快,而且成本低。中国可以说是全世界独有的,拥有得天独厚水运体系的大国。
就比如说眼前,我身边这条已经被遗弃了的洋津渡,如今已然没有了摆渡船。沿河两岸都由大大小小的桥梁连接而成。在古代,这些桥梁是不存在的。一方面是修桥的成本高,另一方面是修建桥梁会影响船只的通行。
袁河贯穿整个居住群,其他居住在山区,像我老家那样丘陵深处的村子,同在袁河的辐射区内。村里有什么需要交换的,会通过陆路来到袁河边的洋津渡。这里有非常发达的商业区,可以从这里买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你想要的物资。
袁河是赣江的支流,经赣江流向长江,经长江流向全国各地长江水系的细枝末节里。长江和黄河,还有珠江,看上去是几条并不宽的江河。但它们的水系延伸的区域,几乎遍及整个中华大地。这就是为什么几乎中国每一座城都有一条河的原因之一。
正因为这两条半的水系,将中华大地的百姓凝聚在了一起。成为让古代中国王朝能统一全国,政令畅通的基础。
中国中原文明是以农耕为基础,朝廷则收取百姓的税收维系朝廷运转。税收大部分就是粮食。全国各地的粮食正是通过河流运输到达京都,运输到各个郡县的仓库。
水运在建国以后依然有着它重大的作用。只是到了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中国基建的突飞猛进,拥有了畅通全国各地的国道和高速公路。当年的洋津闹,繁荣的商业中心就此没落。村子里人多地少,为了谋生只能前往市区。
如今的袁河边,还是能看到有很多村民在洗菜,洗衣服,这是他们留存下来的古老的生活习惯。
今天还意外发现他们村里建了一个博物馆,据说是私人博物馆。博物馆里有非常多建国前后的老物件。有的甚至在我小时候家里用过。装酒的锡壶,装针线的篮子,装菜的篮子,瓶子,碗,罐座钟,带雕花的大床床板,小人书,族谱,奖状,主席像……等等。
在历史的泥沙之下挖掘出来的物件,勾起了人们久远的记忆,这样的博物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个私人博物馆是新建的,存放在村委的办公楼里。陈列非常随意,希望以后能得到更好的修缮和陈放,让更多的人看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