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大河之南读书河南省
神秘消失的黄河古渡口--白马津

神秘消失的黄河古渡口--白马津

作者: 西风笑白马 | 来源:发表于2017-12-04 17:25 被阅读253次

      在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中,秦国丞相范雎辞官后,在今河南省境内偶遇陈城巨商吕不韦,托付吕不韦到赵国秘密探查人质--秦太子嬴柱之子异人状况,其中提到吕不韦险渡大河白马津。翻查中国古代诸多诗词、典籍,白马津也屡屡被提及。公元752年,唐代大诗人李白在白马津挥笔写下了乐府诗“将军发白马,旌节渡黄河”名句。唐朝高适在《夜别韦司士得城字》中也写到“黄河曲里沙为岸, 白马津边柳向城。”宋朝苏轼在《送欧阳主簿赴官韦城》诗之三中描写到“白马津头春水来,白鱼犹喜似江淮 。”但在现代中国,白马津却销声匿迹、无影无踪了,白马津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知道,白马津是现河南境内黄河上的一个古老渡口。它的位置,我们可以在典籍中找到一些端倪。清《读史方舆纪要》中:“白马津在滑县西北十里,即大河津渡处也。”而宋元史学家胡三省云:“河自黎阳遮害亭决而东北流,过黎阳县,河之西岸为黎阳界,东岸为滑台界,其渡口曰白马津。”翻开中国行政区域地图,可以在豫北清楚看到现在浚、滑两县比邻。浚县在古代被称为黎阳,而滑县在古代被称为滑台。由此可证,古代黄河下游应是从现在的河南省滑县西北流过,白马津位于古黄河东南岸,属河南滑县境内。在《清一统志》、《重修滑县志》等史料典籍中,白马津出处也写的很清楚:“县东北酸枣庙村(1949年10月划归浚县,今属浚县善堂镇)南有土山,俗名白马山,山上有关帝庙,白马县、白马津、白马坡皆以山名。”这座白马山,在《大秦帝国》小说中呈现出来极其神秘的色彩。现在,此地根本没有山的痕迹。但从浚县酸枣庙村东、朱村南,一直到滑县的白道口镇和枣村乡,仍旧被当地乡人称为白马坡。而在中国古代史上,秦朝就曾在滑县区域设东郡白马县。据以上史料,足以铁证白马津的基本方位。甚为可惜的是,由于黄河自古就是一条“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滔滔洪流,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据统计,在1946年以前的几千年中,黄河决口泛滥达1593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改道最北的经海河,出大沽口;最南的经淮河,入长江。所以白马津地貌早已不辨踪迹,成为现在的一马平川的阡陌良田。

      在古代,由于基础设施极不完善,交通工具极不发达,太行山脉、滔滔黄河便成了人类甚难逾越的天堑。而在黄河下游的白马津因为河面宽阔、水流平稳便于大船停靠,既可由此渡河北上赵地或南下攻楚,也可凭水陆交通东进西出,因此而成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据历史记载,秦朝陈胜、吴广起义时,其部将武臣、张耳、陈余等带着精兵3000人就是从白马津渡河北攻赵地。在汉高祖时,将军刘贾、卢绾也是带兵渡白马津南下,断绝楚军粮道。在群雄争霸之时,许多知名战役发生在此。三国时期,关羽万军之中单骑斩颜良首级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史称“白马之战”。从一些典籍中,也可以看到白马津的重要地位。在张九龄、李林甫著的《唐六典》中有文:(白马津船四艘,龙门、会宁、合河等阙船并三艘,渡子皆以当处镇防人充;渭津关船二艘,渡子取永丰仓防人充;渭水冯渡船四艘,泾水合泾渡、韩渡、刘控坂渡、眭城坂渡、覆篱渡船各一艘,济州津、平阴津、风陵津、兴德津船各两艘,洛水渡口船三艘,渡子皆取侧近残疾、中男解水者充。从以上文中可见,在中原河津渡口中,白马津官船最多,且其渡子都由“当处镇防人充”,其他的河津渡口,有的则是由残疾之人担任渡子。战争中还有谋士将决白马津以黄河水御敌的谋略。在《燕策二》中记载:苏秦的弟弟苏代约燕王曰,“决白马之口,魏无济阳”。仅此而言,古代白马津的战略地位,堪当今日河南郑州花园口。

      白驹过隙、沧海桑田。昔日的白马津早已埋没于漫漫历史长河之中,现代人的记忆里,再也没有黄河著名渡口白马津的存在。当习总书记在秘鲁国会演讲时,引用了唐朝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中的诗句“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时,又有谁知道前两句是“别酒青门路,归轩白马津”呢?更遑论白马津在何处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神秘消失的黄河古渡口--白马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jix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