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人类能否控制未来机器人

作者: 喜帝洲盟樂園 | 来源:发表于2019-10-05 07:46 被阅读0次

本世纪结束时,遥控机器人系统已在战场上为自己争得了一席之地,当21世纪的曙光降临之时,它们已牢牢地确立了自己在战争中的地位。但遥控机器人不会长期占居战场,它的寿命也许只有几十年,它们将会被一种基本上仍为遥控式的半自主式机器人系统所代替,这种系统在没有人直接操纵的情况下也能独立完成某些任务。随着机器人武器系统研制技术的愈加成熟,带有人工智能的新型武器系统将会不断产生、迅速发展,并将更加有效地执行作战任务。到21世纪中叶,大多数遥控系统和载人系统会被自主式机器人武器系统代替,成为战场上的佼佼者,但到那时人类必须小心警惕自主式机器人武器系统的发展趋势,提防这个“妖魔逃出瓶子”,危及人类的生存。

机器人武器系统是否会滥用人类为它们创造的智能,是否会武断行事、独自做出超出常理的决策,许多对机器人武器系统持否定态度的人都会提出相似问题。威·丹尼尔·亨特曾出版过几部有关工业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专著,他说:

“我们能否就凭一个在战场上游荡的作战机器人用它的软件规则系统寻找定义中的敌人?我们能否承受由于这个金属人的错误决定造成的后果和花费?我们对此有过估价吗?机器人武器系统这种由内部控制操纵的大型武器系统的发展逐步升级势在必然,而这种武器系统的操作方式的不可预测性也将不可避免地不断增长。”

同所有的机械一样,作战机器人也免不了出故障或是操作失误,虽然人们为减少软件系统的故障十分重视对它的试验和质量要求,但机器人系统的编程和输入仍不可能十全十美。人们必须定期检查机器人是否有反常举动,停止使用那些有可能造成极大危害的失控的作战机器人。其实,人类所有努力的最佳效果就是能够控制住由于机器人的失误造成的局面,这同载人武器系统是一样的。过去若干年里,美国的巡航导弹已经携带核弹头,如果这些巡航导弹发生故障就会带来极大的灾难;同时,轰炸机投弹手或是导弹发射手的精神与情绪状况不佳也同样会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从长远的观点上看,使用机器人武器系统利大于弊,机器人能无所畏惧地执行作战任务,一旦被敌方擒获它们能引爆自毁装置。起码有一点是肯定的,机器人技术在近期还不可能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机器人还不会因贪财、好色或思想原因而背叛自己的祖国。

另一方面,我们目前还很难对自主式机器人武器系统未来的发展做出全面的估价,在这方面科幻小说家们已经走到了未来军事家的前面,他们已在幻想中设计出未来的“灵巧”军用机器人的更佳方案,如果没有卡帕克和阿西莫夫等作家笔下的机器的故事,恐怕也就没有当今机器人技术领域的长足进展。这些文学幻想激励了许多科学家在机器人、人工智能和传感器等领域的研究,科幻小说家们常常为科学技术设定目标和里程碑并以此评价科学发展的进程。著名科幻小说家凯斯·劳玛在小说中描述的无人坦克与后来科学家们的设计完全一样,他笔下的“博罗”(Bolo)系列车也于1989年在通用汽车公司博罗分公司开始研制。最初的“博罗” MKⅠ B型车是一辆加重的主战坦克(136吨),它能驱动辅助的伺服机构,作战时通常由3名乘员操作,也可按输入的预编程序指令进行无人驾驶遥控操作,这种操作方式的用途之一是巡逻。新型的MKⅡ型坦克将于1995年投入使用,它比MKⅠ坦克的自动化程度高,装有计算机火控系统,省去了两名乘员,所以MKⅡ坦克在作战时只需1名驾驶员操纵。 MKⅡ的改进型坦克具有更猛的火力,它的耐久力更强,由于机械操作复杂,它又恢复了3名乘员。或许是出于保守,在劳玛的小说中,直到25世纪时全自主式“博罗” MK坦克才出现,它不用任何驾驶员操纵,能载运乘客。冲破了官方的重重阻力,劳玛笔下的MK机器人坦克也终于诞生了,但军官们担心它会失去控制,反过来向主人施加暴力。劳玛写道,当“博罗”MK机器人战车出现时,人类的战略战术在实际作战中已毫无用处,具有思维和决策能力的机器人已经把人类从两军对峙的战场上排挤出去了。

也许本书的论述能同劳玛对无人坦克的描述一样能对机器人的发展有所贡献,另外,有关无人系统科幻作品,从1917年凯罗尔·卡帕克的短篇小说

《罗萨姆的宇宙机器人》到现代电影《2001年:宇宙旅行》和《弗宾方案》都有不少的描述。它们都在警告人们防备机器人的人工智能有朝一日将会毁灭人类,阿西莫夫制定的“机器人三法则”就是为了防止机器人具有毁灭人类的能力。当然,如果使用这个法则作战机器人就无法生存,因此目前不会使用这个法则,但这种实际存在的危险却不可忽视。未来机器人的计算机大脑能存储百万个数据,具有高速的数据处理能力,能解方程、推理解答难题,对某些情况的反应速度也超过人类。机器人还很可能具备战术甚至战略决策的能力,如果允许未来机器人选择制定主要战略及决策的基本原则,那么它们最终必将摆脱人类的控制,所以未来机器人武器系统的研制者们必须小心把握这个尺度,让机器人使用受安全标准约束的人工智能。在设计人工智能时,未来的科学家也必须对机器人的类型作出最佳的选择:有情感的、中立的、冷酷无情的或是逻辑思维的,而无论哪一种选择都将利弊共存。

在研制发展机器人遥控器的人工智能时,工程师和计划管理人员自然会联想到人类的智能,希望机器人能模仿人类的思维,而实际上非人工智能或低等生命形式的本能特征更适合于军用机器人,一个装备了导弹的沙滩车型机器人攻击敌坦克或无人潜艇的方式同兵蚁、黄蜂或南美洲河中凶猛的比拉鱼攻击、咬伤其他动物的方式是一样的。

美国国家高级研究计划局对实施“沙克”(SHARC)计划的一组自主式机器人系统之间配合及相互性能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沙克”计划的实施能产生一种机器人之间相互理解和相通的心灵感应式智能,这种智能是在机器人之间连续不断的数据传输中产生的。将来,组成一个系统的每个自主式机器人各自都将具有一套计算处理功能,将这些数据并入总网络就能产生一个并列的增强型数据处理系统,系统化的机器人智能要高于任何独立的机器人。未来的机器人将以推理和感觉理解事物,它的思维方式与自然界中任何一种生物都不相同,也许人类也不能完全了解它的思维和动机,所以发展和研制机器人这种人造生物对人类来说也是很危险的。

人类目前仍是万物之主,人类正致力于开拓无人战场,人类肯定会使机器人掌握更高的智能和数据处理能力,但人类必须保证最终把握控制机器人的能力。有识之士、在野官员、决策者和军界首脑从现在起就必须准备迎接由于机器人进入未来战场所引发的一场革命。历史上一些文明创造弓弩、火药战胜了另一些文明,我们的思想也应适应技术的飞速发展,保证我们的社会和文明不被他人赶超,必须认识到未来社会中致命武器、领导方式、个人及组织的需要等方面都会发生极大的变革。到了我们论及的机器人都发展成武器系统的时候,希望我们也有十足的把握让这些机器人能同设计它们的人类一样明辨是非曲直,有道德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3.人类能否控制未来机器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lod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