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书后感
你觉得生活乱作一团了吗?

你觉得生活乱作一团了吗?

作者: 好好带娃 | 来源:发表于2016-08-16 13:05 被阅读77次

    也许装修过房子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刚装修完的房间整洁美观,令人赏心悦目。但是住过一段时间后,感受就会发生改变:东西越来越多,房间越来越乱,只恨当初没有多做几个暗室,或者没钱买更大的房子,好把这些平时用不着、用时找不到的东西统统塞进去。

    如果你有上述体验,那么有必要看一下这本书——《断舍离》。

    今天,让我们来学习一下,究竟什么是“不收拾的收拾法”。


    1.空间维度

    回到上面的例子,居住了一段时间的房间显得更乱,很显然,是因为东西多了

    这是生活的必然,我们需要依赖很多物品来维持或者帮助我们实现更好的生活品质,或者说人类的基因决定了我们天生就有储藏物品的嗜好。但这并不是让我们的生活环境陷入混乱状态的理由。于是,人们学习收纳术,把多余的东西收起来。人们买来各种收纳箱、收纳袋,花上一整天的时间,把衣服、书籍、工具分门别类的装好,再把它们塞进隐蔽的地方。隔一段时间,又重复一次上述行为,把新产生的多余的东西塞进去。就这样,直到再也塞不下。

    可是,我们有没有仔细想过一个问题,这些被我们反复收拾的物品中,究竟哪一件值得我们花费那么多时间、劳力和注意力呢?


    断舍离,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其实是舍

    仔细分析,我们的“舍不得”是不是总有以下几种心理在起作用:

    别人送给自己的东西,虽然用不着,但也丢不掉;

    某样东西,总觉得迟早有一天能派上用场,但那一天直到今天还没来;

    明明知道这个东西毫无用处,但就是一直放在那儿不想扔

    第一种心理叫做“执着过去型”,对那些回不去的时光充满怀念;第二种叫“担忧未来型”,没有了某些东西就会很不安;第三种叫“逃避现实型”,总觉得没有时间或者精力去收拾,或者收拾好了也还是会变成那样,因为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维持。

    没有办法,要想摆脱混乱,就必须做好第一步:

    舍弃,意味着首先要完成筛选的工作,这时很多人会感到迷茫

    要不还是别扔了,说不定什么时候用得着呢

    这时,你要思考一个问题,就是认清自己与物品的关系。准确的说,应当建立一个思考的前提,那就是以自己为中心(如果是因为物品还能用就留着它们,显然是以物品为中心,而没有考虑自己,正确的想法是“这个东西是因为我用它,它才有价值”,主角是“我”)。

    从两个角度来思考,一是关系轴,即对自己而言;二是时间轴,就当下而言。

    于是,筛选的标准就可以表述为——只有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需,也确实在用的东西,才应当留在你自己的空间里。

    《断舍离》这本书把需要收拾的东西分为垃圾破烂儿:垃圾就像是坏了的食物,是不能食用(使用)的,这类物品通常是最容易被我们丢弃的;难点就在于破烂儿,具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不用的东西(漫不经心的保存或放着不管,甚至已经忘了它的存在的东西);一类是还在用的东西(好歹还算在用,但其实并不喜欢,随便地用着,乱七八糟的放着,毫不珍惜的对待着的东西);还有一类是充满回忆的东西(总也丢不掉,仿佛拥有强大力量的东西)。

    为什么说上面三种破烂儿也该坚决的扔掉呢?站在自己的角度,启用上文提到的筛选标准,“现在对我有用”的才应该留下。

    东西要用才有价值,那些不用的东西显然是待错了地方,它们应该流动起来,去到更适合它们的地方,所以坚决的舍弃。

    还在用的东西,舍弃起来是很困难的,因为它占据了你生活的一部分,没有它们,生活会暂时出现不便。但是,断舍离很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能够通过训练你的行为让更加清晰的认识自己。筛选物品就是其中重要一环。你使用的物品就是一面镜子,你可以投过它们看到真实的自己。一件物品,你虽然在使用,但并不真心喜欢,一来你随意对待它的方式会让环境变差,二来会让你产生许多负面情绪,会牵扯、消耗你大量的精力(用李笑来老师的话说就是:注意力,你最重要的资源),因为你不喜欢它一定有理由,很可能是它不好用(意味着使用它效率不高),也可能是它不好看(通常你会长期关注其他同类替代品),无论怎样,你都会花掉大量注意力(那些本来可以用来提升自我价值的注意力),你看的越多,纠结就越多,渐渐会因为物品而失去自己,即变成物品的奴隶(典型的如男生的手机、女生的包包)。

    第三类是充满回忆的东西,很多人是想把它们留在那里,年纪更大一些再去看看,它们通常占用的物理空间并不大,但是,且不说你有多大可能在人生暮年把它们翻出来一一品味,即便是你真会这么做,这些东西也在你漫长的人生中占据了太多的心灵空间。因为实物的存在,一定映射到你内心,你会随时想到你的家里还有一件怎样的用来纪念的物品,如果你不仔细想,一定不会注意到它们其实占据了你太多的心思,甚至让你固步自封,或者活在过去,走不出来。

    勇敢的扔掉上面的垃圾和破烂儿,你就可以和剩下的物品成为好朋友了。当然,如果你扔掉了生活必需品,你还必须再买一些新的回来,但这时你已经不是以前的你了,你会进行比较,会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更正确的那个。

    如此一来,

    不但确保每样物品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下,自己能确实用到它,还和它成为好朋友——和自己喜欢的东西生活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你精挑细选过的)。

    这时,你一定会神奇的发现,收拾变得不再困难了。适量的、心爱的物品,是怎样都不用担心无法收拾的。而且你还不自觉的实现了第二个层次:“断”的境界。

    因为你在保持身边物品优胜劣汰的同时,一定越来越精通于把垃圾和破烂儿挡在门外,这就是断的状态。切断与垃圾和破烂儿的联系:

    在买东西时反复思量,让物品物尽其用,并且确保它能把它的功效发挥到极致。

    到了这个阶段,人就自然而然不会再允许房间出现乱糟糟的情况了。维护住所与生活的舒适有序已经变成了理所当然、自动化的事。

    通过对上述对物理空间的“整理”,其实是对自身的重新认识和探索,我们明白:

    不管东西有多贵,有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

    由此完成看得见的世界对看不见的世界的影响,重新认知“拥有”的概念,恢复自信的心态,达到“离”的状态。

    2.时间维度

    以上是《断舍离》这本书想要传达的思想。但通过学习,我自己另有一番感悟,就是上述断舍离的方法不仅可以适用于物理空间,还可以在时间维度解决我们的难题。

    “罗辑思维”CEO李天田在混沌研习社的演讲中提到,现代商业文明制造出物品几乎占据了个人生活的全部空间,你能想到的位置都有可放置的物品,因此,很多人眼中的消费升级也只能是把宝马换成特斯拉,红米换成iPhone。但也有一些人把目光投向时间,于是演化出两类公司,一类是“杀时间”的,如游戏、娱乐、影视公司,一类是“省时间”的,如罗辑思维。而罗辑思维的用户普遍存在一种特质:暴躁。显然,这是一种焦虑情绪,是因为感觉时间不够用而产生的。

    可见,时间已经成为现代都市人眼中的稀缺资源,因为时间对谁都是公平的,你再努力、再富有,你的一天也不会多出哪怕一分钟。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吴伯凡在罗辑思维节目中讲到,人类发展始终伴随通讯的发展,而通讯的发展就是将有形之物信息化的过程,于是,发达如今天,我们的生活被各种信息包围,每天不刷完手机里各种咨询APP、社交媒体推送的信息,我们就会觉得自己错过了整个世界,于是,手机里一个个小红点让所有人都过足了处女座的瘾。

    去年,我开始在手机里下载各种主流、非主流媒体应用,关注各类优秀公众号,每天强迫自己浏览、阅读每一篇文章,当天如果不能刷完新闻或者推送文章,我就会充满焦虑。如此,一直坚持到今年年初。但是,渐渐的,我感到了困惑,那就是:好像这世界上每天发生的各种事情我都知道,甚至有些事件其背后的联系和隐喻我也大概知道,但是对我自己的生活来讲,毫无意义。

    这件事使我困惑很久,一个每天一睁眼就对新的一天充满期待,愿意敞开胸怀拥抱变化和不确定的人,为什么会在一天结束的时候充满焦虑、抱怨和不甘,为什么会坚持数月而觉得一无所获?

    后来,我明白了,在这个信息过载的社会,这几乎是每个人常常会遇到的困扰。我们内心乱糟糟的感觉不仅来自于我们身处的物理环境,更可能来自于我们对自己时间的安排(或者更准确的用李笑来老师的话讲:对自己注意力的分配)。面对脏乱差的房间,我们需要断舍离,面对过载的信息,我们更需要断舍离。

    当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回头去看,断舍离的理念几乎可以原封不动的应用于时间维度。果断舍弃那些当下对自己无用的信息,不断的舍弃,一直到你的注意力能够非常的集中,这时,你会发现,通过这样的践行,你对自己有了更为深刻和清醒的认识,甚至你会找到点燃生命光彩的那件事情,如同乔布斯发现他可以创造苹果产品一般。

    掩 卷 沉 思:必要的东西,只以必要的数量出现在必要的时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觉得生活乱作一团了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lsps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