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理查德*塞勒,卡斯*桑斯坦
北京联合出版社出版,2015年3月出版,16万字。
拆书:老案
建议先点「赞」+「收藏」+关注 ,再慢慢看,以防手滑找不到
老案读书会:每周泛读一本书,每年精读十本书,让读书引领生活,指明方向
合作过程就是博弈的过程,人们是如何理解合作博弈的?
第一,单次博弈和重复博弈以及搭便车行为
要探讨人们为什么会合作?必须要检视单次博弈及重复博弈这两种情境。例如,是不是每个人都是在与他人反复地互动中发现合作的利益后,才会表现出合作的意向呢。
行为经济学家通过实验得出等结果似乎单次博弈也有合作的意图,按照理性的经济人学说来理解,面对多人博弈,单次博弈应该是不参与博弈收益做大,事实上只要有一部人参与公共产品的博弈,另外一部分不参与,就可能得到较优的结果。
例如春节放烟花,小区里有一部分业主买了烟花在广场放,一部分业主是没有买烟花的,他也看了放烟花,这就是一种搭便车行为,免费看了其他业主花钱购买的烟花。
如果小区内没有一个人放烟花,那小区就无烟花可看,总有业主为了自己春节快乐去放烟花的,这就是用事实说明了,单次博弈总是有人愿意买单,只有部分人买单,公共产品就达到次优的记过,其他人买不买单似无足举重。
如果同样的参与者重复几次参与同样的博弈,会有什么结果?
实验结果出现了两个主要的结论:第一,在开始的博弈中观察到的合作概率较高,获得公共产品53%的贡献率。第二,在几次重复后,发生合作概率大幅降低的情形。在五次测试后,对公共产品的贡献率只剩下最优贡献率的16%。
为什么贡献率会因重复博弈而下降呢?一个合理的推测为,受试者在实验过程中学习到了一些事情,引导他们采取搭便车这个占优策略。如果这样的占有策略继续下去,那重复博弈就会停止,而事实并非这样,但每个人都知道重复博弈对自己有利时,贡献率就会提高。
第二,利他主义和互惠式利他主义
人类为什么有这么高的合作,目前的一项相当流行的解释催生了互惠式利他主义机制。
什么是互惠式利他机制呢?就是我对你有帮助,你也会对我有帮助,人们的基因中都有互惠的倾向,正因为这种基因倾向的内化到行为中,就看到很多社会交往才会有条不絮。
我们举个案例会对让你更好地理解互惠式利他主义。你发现没有,在我们排队等公交的时候,如果前面有一个残疾人行动缓慢,上车困难,那后面乘客都会辅助他上车,这就是对他们的帮助,帮助残疾人,就使得后面的乘客上车更为快速方便。这就是互惠利他案例的生活表现。
还有大量的经济贸易都是互惠利他的,如果交易无法达到互惠,那所有交易都无法完成。
利他主义和互惠式利他主义是有区别的。利他主义是完全互惠他人,而不问对方是否有回报。
典型的案例就是父母财产无偿的给与子女,这样情况基本发生在群族亲戚之间。也许这会启动一些道德考量,产生做“正确的事”的效应。不过有时候的利他,也许对自己是个灾难。
我们同情乞丐,施舍他们钱币,殊不知,这个乞丐也许是骗子,利用人类利他主义的思维倾向骗取钱财。如果你能真实理解利他主义内涵,就会理解慈善和怜悯的不同。
第三,所有合作都是博弈的结果
在产权稳定的情况下,所有的合作都是一种博弈,而且任何博弈都和双方错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论单次博弈,还是重复博弈,人们不都会考虑自己博弈结果的最优占比,同时由于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环境不同,也会做出非理性人选择。
每个人都要在博弈中获得自己想要的占有优势,那就好好研究自己在博弈中的环境和条件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