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岙海上石林

作者: 云起龙飞 | 来源:发表于2021-07-04 06:32 被阅读0次

曾经在部队时从象山石浦港乘猎潜艇环绕着花岙岛航行过一圈,见识了花岙岛的外貌,知道了花岙岛的概况,那突兀的大佛山、那奇特的海上石林,都给我留下了一个初印象,我想,有机会上岛去走一走,看一看。

花岙是浙江东部宁波市象山县的一个小岛,面积9.83平方公里。象山是由象山半岛和608个近海岛礁组成的县。半岛南部,有三个较大的岛屿紧靠一起:南田岛最大,设鹤浦镇;高塘岛上设高塘岛乡;最小的花岙岛,属高塘岛乡的一个行政村。从花岙岛向西南望,透过三门湾的烟波,是台州市的三门县。

花岙岛与高塘岛隔一条窄窄的海峡南北相望,而高塘岛的渡海码头有个很有特点的名字,叫金高椅码头。走下大巴,到码头等车客渡船乘船摆渡到花岙岛,码头上鱼腥味夹着海风,扑面而来。


站在轮渡码头上,迎面看见的是一个雄伟挺拔的巨大岩石,海拔275米,远远望去,仿佛一尊大佛的头像,因此被称为“大佛头山”,大佛头山是花岙岛的标志。清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说:“日本入贡,每望此山为向道。”

我们并不是去登大佛山的,花岙岛上最吸引我们的无疑是誉为“东南一绝”的海上石林,现在开发成了旅游景点。

这个孤悬海上的花岙岛,早在南北朝时就被道家称为“南天七十二福地”、“海上十洲”之一。唐时即有人居住,明洪武年间被封禁,明末清初民族英雄张苍水在此屯兵抗清。清光绪元年开禁,有居民迁入。

一踏上花岙岛,出码头就会迎面看到竖着的摩岩石刻,上书“花岙岛”三个大字。边上还有一块大理石石碑,也刻着“花岙岛”三个字。

搭乘岛上专用的小巴直达景点,下车后,徒步走了一段不长且十分平坦的山路,片刻时辰即到了花岙岛售票处大门。山脚下,不少老妪少妇在贩卖海鲜,静候登岛游客。

沿弯曲的山路步行,放眼望去,前方蓦然闪现“海上石林”:岸边的大片崖壁和附近水中耸立的山体皆由数不清的结晶体石柱组成,规整得像是由力大无比的石匠雕刻出来的,难怪当地老人称之为“仙人锯岩”。

我对地质学可以说是一窍不通,难以完全明白其中缘由,但当我站在海岸边看到这些石柱时,我惊异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这些石柱沿着海岸有序地排列着,形成几十米高的石墙,而深入海中的,则如同打入海里的坚桩,静静但坚韧地抵御着海浪的冲刷。

这使我想起林林总总的人生,与人一样,他们之间也有共同的语言,只是我们不懂而已。他们用自己的语言交流着,用数以千万计的个体,抱团拱卫,完成另一形式的生命整合。如果没有生命,他们何以将如此绚烂的个性、如此丰富的创意,展示在我们面前?

绵延千米的海岸石林,浑如一座海上长城,更象一首悲壮的诗。他们始终朝着一个方向,向着一个目标,在时间长河里,步伐一致,团结一心。

他们始终腰杆笔直,有理有节,宁可折断,誓不弯腰,即使被挤成斜状,甚至横亘于地,也绝不扭曲。他们有的连成一排,从几十米高的崖顶,奋不顾身,直插大海,形成“石瀑”奇观;有的长短错落,断面齐整,高的顶天立地,低的奋力探出海面,更低的已没入大海,只有当海浪一涨一退时,才能见到那黝黑不屈的身姿。

走过一座铁索桥,踏上砾石滩,只见无数鹅卵石顺坡垒叠,海风一阵阵吹过,不远处水拍云崖,气势磅礴。


终于能近距离观赏“海上石林”:多呈四边形或六边形的千万条石柱节理清晰,密密麻麻地耸立于一起,错落有序,大小不一,粗者须两人方能合抱,长者达到五六层楼高,绵延海岸线构成数公里的奇观。

多姿的巨石兀力形态,那鬼斧神工、动人心魄的大自然杰作,看的人总担心坠落,实则稳当千年。

我们常常将沧海桑田挂在嘴边,花岙遍布的耸立苍石,便是这片海域历经沧海桑田的最佳明证。

卵石滩上,这些铺设与散落在海边的鹅卵石个大圆滑,历经千年海水的冲刷而成。

在流连忘返之际,邂逅来此考察的一位专家,他欣然介绍:“海上石林”实际是亿万年前的中心式火山岩浆通道,火山停止喷发时岩浆在均匀冷却和缓慢收缩的情况下发生垂直裂变,致密的黑色细粒玄武岩经地壳运动、海水侵蚀和风化,呈黄褐色露出地表,构成了让人们叹为观止的独特风光。

群石不语,却记录着经年岁月。海上石林以那原始、浑朴和苍凉,显示出巨大的力量,站在它跟前仿佛可聆听大地颤动的音符,让人感受一种永恒。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花岙海上石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lwxu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