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四·一〇】
朱子立中丞,高颧长髯,多权谋,人称“双料曹操”。与西林相公共事云南,彼此抵牾。朱有句云:“畏暑铺长簟,思风去短屏。”颇闲雅,不类其为人。康熙间,施漕帅讳世纶者,亦刚不可犯。有句云:“爱山移舫对,隔水问花多。”与中丞同调。朱名纲。
朱子立,即朱纲(约1674—1728),字子骢。山东高唐人,朱弘祚之子。自幼随父宦游四方,讲求经世之学。13岁时补高唐州诸生,后捐得兵部武库司主事之职。丁忧,期满补原职,后转任刑部江西司郎中、天津道副使。因晋见皇帝时奏对称旨,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擢直巡道。两年后,调任河南按察使。雍正元年(1723),调任湖北按察使,旋又调任湖南布政使。五年(1727),升云南巡抚。后调任福建巡抚。六年(1728)病卒。诏加兵部尚书衔,谥“勤恪”。归葬济南城东祝甸庄。曾师从王士禛,能赋诗,著有《济南草》、《苍雪山房稿》。又长于法医,著《检尸考要》。
中丞,音zhōng chéng,官名。在清朝,中丞是对巡抚的尊称。详见《<随园诗话>通注(1·1)》。
西林,即鄂尔泰(1677—1745),西林觉罗氏,字毅庵,满洲镶蓝旗人。康熙朝举人,任内务府员外郎,与田文镜、李卫并为雍正帝心腹。详见《<随园诗话>通注(1·1)》。
抵牾,音dǐwǔ,也作“牴牾”、“抵忤”、“抵梧”、“抵啎”,本指牛角相抵触,引申为相互冲突、矛盾。宋·司马光《进书表(资治通鉴)》:“自治平开局,迨今始成,岁月淹久,其间抵牾,不敢自保,罪负之重,固无所逃。”清·李渔《闲情偶寄·居室·联匾》:“柱圆板方,柱窄板阔,彼此牴牾,势难贴服。”
簟,音diàn,指竹席,也指用芦苇编制的席。如:簟子(簟席、竹席);簟纹(席纹)。《礼记》:“君以簟席,大夫以蒲席。”
施世纶(1659—172),字文贤,号浔江、詹亭,又号静斋。福建晋江县衙口乡(现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人,祖籍河南固始,后被编入汉军镶黄旗。清靖海侯施琅之子。因父荫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出任江苏泰州知州。二十八年(1689)因政绩卓越,就地晋授扬州知府。三十二年(1693)及四十三年(1704),分别调任江宁及安徽。五十四年(1715),担任漕运总督。六十一年(1722)五月病故。为官清正廉洁,秉公执法,不畏权贵,勤于民事,在民间素有“施青天”之誉,被康熙帝称为“江南第一清官”。
漕帅,音cáo shuài,漕运总督的尊称,是明、清两朝中央政府派出的统管全国漕运事务的高级官员,品级为从一品或正二品。始设于明景泰二年(1451),驻节于南直隶淮安府城(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全称为“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巡抚凤阳等处兼管河道”,不仅管理跨数省长达3000多华里的运河沿线,并且还管理地方行政事务,在明代和清初(1649—1659)兼庐凤巡抚,管理凤阳府、淮安府、扬州府、庐州府和徐州、和州和滁州3州;自清末咸丰十年(1860)起节制江苏长江以北诸镇、诸道。下属有巡视漕务、督粮道、管粮同知、通判、押运通判等官。漕运总督有亲辖部队,还有水师营。仿地方总督、巡抚之“督标”、“抚标”,而称之为“漕标”。据《光绪会典》载:漕运总督所亲辖“漕标”共分本标左、中、右、城守、水师七营,兵额3400余人。辖制武职官佐,最高为从二品的副将。并节制鲁、豫、苏、徽、赣、浙、鄂、湘八省漕粮卫、所(因上述八省漕粮归漕运总督管辖,其余省份粮务归地方总督、巡抚)。漕运总督设衙门,称“总漕部院衙门”,衙址设于江苏淮安。总督按清代官场规矩,尊称“漕台”。因其领兵,故又尊称为“漕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