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家族与家庭——哲学视角下的文化异同

家族与家庭——哲学视角下的文化异同

作者: AndrewBBB | 来源:发表于2017-07-10 23:21 被阅读0次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人们按照血缘亲疏相联系,“一家人”往往内涵着一整个家族,可以包括以父系亲属为系带的上下五代人及其亲属,人与人之间多以血缘为纽带。而在美国,人们往往以各自独立的小家庭为一个单位,家庭中大多只包含父辈与子辈两代人,且子辈成年以后多是要从家里搬出去才算得上是独立,人与人之间不太注重血缘亲疏,而是注重地缘远近——意味着双方是否都有类似经历。本文将就这一现象作一阐述。

    一、 家庭

    家庭指的是由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亲子指的是亲代和子代两代人,而生育指的是家庭的功能——让儿女一代代能够继续繁衍下去。对于家庭来说,儿女既能独立繁衍他们的下一代时,这一代的家庭功能也即宣告结束。

    在美国,家庭的这种独立性表现得格外明显。一个典型的美国家庭,是只包含父母和未成年的孩子两代人的。父母的目标是让孩子尽早能够去创造自己的生活、书写自己的历史,而且往往是要追求比父母辈做得更好才行。作为孩子,他所追求的也是尽快能够独立,有自己的主见——总之是要比父母更为出色才行。

    当我们透视这种现象背后的种种影响因素时,我们往往会注意到它的真正内核——美国精神。

    二、家庭的文化内核——美国精神

    美国精神是一种攀登上进的精神,这一精神的出现与美国的历史、社会结构息息相关。

    美国的历史起于五月花号的登陆,因而从它的源头看,是一段满载着贫苦、困乏的奋斗史。各人原没有祖先可以依靠,而是凭着自己的手脚一步步获取资源,决意往前拼搏以求创造更为美好的未来,对于过去是毫不留恋的。这样的经历也就造就了向上攀登的美国性格。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

    “一个初到美国的新客不但在社会和经济上都处在极低的地位,在心理上也充分地被‘自卑意识’所支配……这些父母所希望于他们子女的是离开他们,他们自己是代表了没有成功的例子。他们希望子女成功,要他们的子女在美国社会理占一个可观的地位,他们的子女就不能像他们一般说话带着土音,不能继承他们所有较低的职业。他们自己不过是把子女送入美国社会的一个垫脚石。子女绝不应该像父母一般。应该变一些,上升一步。”

    这样一种上升奋斗的精神,碰上了美国社会的梯阶结构,就更加被强化了。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因而社会梯阶的两端是没有的,只存了一个包含绝大多数人的中间梯阶。处于中间梯阶中的各人,由于见着了往上爬的希望,于是各人都在各人的位置上奋力前进。

    因而子女总是追求比父母更为强大的,这种追求的背后就是攀登上进的美国精神,而这一文化因素的外化就表现在要拥有比父母更大的成就、更好的物质条件,换句话说,也即尽快脱离父母的庇护,创造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来。

    三、家族

    家族是一个比家庭更为复杂的概念。家族的最简形式是家庭,然而并不仅仅只包含家庭结构。一个家族通常牵扯了以父系亲属为主要纽带的上下几代人,因此其结构形式是复杂的。

    由于家族的结构是复杂的,因此其功能也不仅仅是生育。一个家族是一个事业组织,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包含着经济、政治、宗教等多方面功能。在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中,家族往往就是人们聚集的社群形式。

    在传统乡土社会中,家是一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彼此间充斥着事业的需要,因而对感情是不怎么强调的。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这一家规其实就是事业社群特色的体现。

    四、伦理次序——家族的文化内核

    一个家族的组成是相当复杂的,人们以血缘亲疏为纽带,关系一层层扩出去,而维持这种关系次序的力量,就是传统文化中的伦理。

    伦理是个经常被儒家强调的概念,而自从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就逐步作为主要基调渗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也大多继续奉行这一做法,因而儒家思想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写道: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因为在这种社会结构里,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

    由此可以看到,在传统乡土社会中,一个人由亲属之间的关系好坏,便可推至这个人对于上下级乃至国家会是如何态度,这种情况下的亲戚关系就不是一种感情关系,而是一种伦理次序,大家按着规定好的本分各尽其分,如同事业单位那样规规矩矩守秩序,如此形成家国一体的上下级系统,方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体现。

    而如果我们从乡土社会形成的历史来看,就不得不涉及到它特有的对土地的依赖。

    传统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是小农经济,农民作为社会的人口基层,占了人口比重的绝大部分。农民生活的重心是耕作,一家人守着一块土地,便可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加上一直以来的重农抑商政策,使得大部分农民过的是生于斯、死于斯的固定生活。

    在这样的固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以村落为单位一代代繁衍下去,村落与村落之间的联系是不密切的,基本符合老子小国寡民的理想,但村落内部人与人之间是极为熟悉的,整个的是个熟人社会,谁人做了什么,谁家发生了什么,彼此之间多是相互了解的。

    由于在村落中彼此都是熟人,因而彼此相处靠的多是熟习和规矩,而非法律制度。熟人之间不成文的规矩既可以约束彼此的行为,又可以体现相互之间的亲密,这种规矩套着交往关系的外壳,因而个人和社会在熟人社会中是为一体的。

    又由于人们并不常常迁移,所以祖祖辈辈守着一块田一直过下去的情况是常见的。这一情况意味着,父辈的知识和经验,子辈也可不假思索地应用——因为环境都是类似的,因而过去有效的现在也必定有效,不需要探求那么多,只需要照做就好。

    这一思想在家族伦理中体现为,对于长辈的训诫,是不能回嘴的,只能应承下来,即使心里不赞同,表面也要做出唯唯诺诺的样子。重要的不是子辈的想法,而是长辈的知识经验传承,代代人验证其有效,因而是十分宝贵的。

    五、家庭与家族的异同

    家庭与家族的相同点在于,它们都包含家庭这个基本单位,从根源上来说,都是以生育为其最初也是最重要目的的,一个家庭要开枝散叶才算是完成社会使命,而家族也十分注重延续,代代的传承不能毁在哪一辈的手上,否则这一辈是要背负极大的罪恶的。

    家庭与家族的不同点很多,这里以时间发展顺序为线索作一总结。
    从起因或者历史来源上说,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它的历史是一部奋斗史,因而重视拼搏精神,而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相对固定,即使有所变迁也很快安定下来,人们重视守着一块田地代代相传,因此骨子里是安居乐业型的,不太强调开拓。

    从既有形态上看,家庭是简单的两代人结构,而家族是以父系亲属为主轴的树形结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比起家庭来更为复杂,因而人们之间也就格外注重次序,这一次序使得人与人的交往有据可循、有理可依,因此人们之间的感情成分是不被强调的。但家庭是一个更为私密的单位,在美国,人们周日大多缩在自己的家中,和家人亲密地呆在一起,而在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是强调男女有别的。

    从发展目的来看,家庭注重于子女比父母更优秀、更上进,未来要处于更高的社会地位才好,因此父母的目标是培养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子女,子女的目标也是尽快独立以求开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家族更注重自身的延续,因此父母注重的是子女的听话孝顺,不忤逆、顶撞父母,这样才能有效保证家族能够在子女手上如同在父母手上那样传承下去,子女的目标是接过父母手中的接力棒,将这一棒好好地再交到下一代人手上去,因此有子承父业、代代相传的特点。

    六、总结

    家庭与家族是美国社会与中国传统社会极富有特色的基本结构,其组成结构的背后透射出的是由历史、地理等因素作用而形成的文化差异。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逐步推进,西方思想的大量涌入、经济结构的转型等导致传统的乡土社会正在解体,而在这一多方位融合、冲突过程中我们应当如何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如何整合传统文化与新格局,正是我们应当孜孜不倦努力探寻的问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家族与家庭——哲学视角下的文化异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lxp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