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两天,2017年就要结束了。没到年末,都会有一些人选择在新年北漂,而有一些人也会选择离开北京。
之前一篇《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爆了。作者丧丧地在文章中写下了自己对北京现状的评价,但奈何太多人不想被他代表,所以被怼的挺惨的。
(原文已被删除.png)虽然文章现在已经被删除了,但还能在网页中看到一些边角余料的。在文章中,作者说:
“北京其实是外地人的北京
北京终归是北京人的北京”
不好意思的先问一句——你随随便便就决定北京属于谁,提前跟它打商量了么?
北京本就不属于任何人,当然也没有任何人属于北京。每个人都只是城市的过客,不过是寄宿在这里罢了。
一直到不久之前大王都在好奇,为什么很多人明明可以在家乡过自己的舒服日子,却要去大城市漂泊。更想不通为什么有人一边对家乡望眼欲穿,一边苦呵呵的在“大城市”咬牙坚持着。
大家在奋斗着,在抱怨着。奋斗是为了留在城市中,抱怨是因为无论再怎么奋斗,这个看似接纳所有人的“他乡”对自己来说没有半点归属感可言。
但于大王来看,在大城市寻找归属感这件事儿属实有点傻,因为“归属感”这个词儿早就随着时间流失掉了。
对现代人来说,很难有什么能够真正的带给人归属感,但太多人将这个锅扣给了漂泊。
事实是不止漂泊着的人会觉得自己离故乡越来越远,对于城市中的人来说他们与故乡之间的距离也是越来越远的。
我们再拿北京来举例子。
1949年刚解放的时候,北京土著(泛指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人数大约有420万,现在北京土著人数也有七八百万。即便是这些从始至终一直生活在北京的北京人,也偶尔会抱怨如今的北京早已不是过去那个让他们有满满归属感的故乡了。
相较于外地人的距离性来说,北京人和故乡之间的距离是时间性的。
就像一篇文章中写过的——北京人说:我人还住在这里,但我已经没有家了。
反驳《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的文章——《北京,有2000万人在勇敢生活》中写道:
“我见过很多北京孩子,00后,甚至10后,从小就在恶补过去的老北京历史。但他们完全是陌生和无感的。”
对于年轻的北京孩子们来说眼前的北京才是真正的北京。活在课本里,活在网页上,活在老一辈口中的那个北京是完全陌生的。
这样的疼痛,何尝不是老北京人眼看着曾经的故乡远去却什么都做不了的绝望。一眼繁华,一眼凋零,每个城市都经历着消亡,每个原乡都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变革。北京并不例外。
北京本地人都在寻找着的归属感,身处他乡的外地人怎么会得到呢?或者说根本问题并不在于本地、外地;而是在于我们对故乡、原乡、家乡的概念早就已经和过去不同了。
关于所有人的故乡,关于故乡的一切早已经被现实击的粉碎了。我们已经离家乡太远,远的它只存在于记忆中。
小时候曾读到“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那时不懂诗句的含义,但现在理解了其中苦楚之后考虑的却是,我们怀念的真的是故乡么?
我们自以为对故乡的思念,其实是对无忧无虑的童年的怀恋的一种映射。
童年回不去了,归属感自然也寻不回了。
而离开故乡的人,不管去了哪一个优秀的城市,都需要挤破头才能在整个城市驻足的。而我们挤破头上进的过程造成的患得患失的心境,注定了是得不到归属感的。
归属感在原乡/故乡概念的淡化中逐渐消失,在大城市寻找就更不要想了。
他乡是归宿?故乡是归宿?别逗了,现在的孩子哪还有幸能够有什么归宿。无论是金钱还是权力,什么都填不满内心的空缺。
我们无论身处在何处,即使身居高位也会怀念故乡的一切,那其实是在被柴米油盐的杂事干扰后,更加想念曾经无忧无虑的自己。
现状造成的贫富差距、思想代沟、资源、机会的差异,让人无所适从;只能选择逃离。身体选择了逃离他乡,思想却在混沌中无处安放,只能在夹缝中漂泊,也造成了越来越多的人缺少归属感。
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在一个没有根基又奉行着丛林法则的陌生城市从头来过,注定了我们无法融入其中的事实。越是思念故乡,反而越要逃离。越是逃离了,反而越思念。我们没办法回到故乡,也没办法把他乡过成故乡。
而故乡都不能给你的充足归属感,去了大城市更不要寻了。在寄宿的场所寻求归属感,那种失落和自残带给你的感受差不了太多。
作者:都老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