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刚嫁到这个小村庄的时候,除了定定,身边全部都是生面孔。不得不成为他的小尾巴,他走哪我就跟到哪里。
如今都成为那些大妈大爷笑话我的话头,当时最让我感到亲切的是刘大妈,她爱叨叨,村里人的事,她自己家的事,你走到她身边就开始跟你说个没完。
走到路上,她看见什么垃圾占了马路,立即开始清理,最夸张的一次是,一堆大牛粪霸占了一块公路,大家不管是车辆还是行人都绕道走,只有刘大妈,徒手清理了那让人皱眉的牛粪。
从刘大妈嘴里我认识了村里许多人,也知道了他们大致的脾气秉性。以及他们身上发生的重大事件。
如今的我,村里大部分人都认识,见面也能聊的开心,带着闺女,更是常常各家串门。
这样说来,尽管在村里呆的时间很少,因为有了刘大妈,让我快速的融入了这个大群体。我本该对她心存感激,她却让我尊敬不起来。
一、太唠叨
一件事,耳朵都听的长茧了,还在叨叨。
特别是她认为欺负她的人,对方的行为,要从村头说到村尾。
记得那是一个大雨蓬勃的一天,刘大妈串门到婆婆家,一把鼻涕 一包眼泪的开始唠叨,谁家种菜占了她的地,她一说话还凶她。
同样的话,尽管婆婆一直在劝,颠三倒四的就是刚来时的一套说辞。
这件事讲完,接着开始翻旧账。又是一只鸭子飞到谁家去了,也不让她进去找,说明明看着鸭子飞进去的。
二、爱邀功
她常常清理路面,杂草、垃圾、积水甚至牛粪。
但她也爱要喝,每天都重复的跟大家伙说道,谁家的牛,牛粪在路上也不清理一下,还是我用手清理干净了。路是大家的,要大家爱护。
道理是没错,天天说,她一开口大家都知道她要说什么。
要么夸她一句,堵住她的嘴;要么找借口离开;要么吼她二句,烦死人……
三、爱讨好人却常常热脸贴冷屁股
她常常把儿女或者亲戚买来的零食,放到公共区域,让大家吃。
进来一个人就拎着兜子走过去,硬要人家吃。
然后开始唠叨模式,好吃呢!我闺女买的,吃一点。
为什么大家吃了却不领情?因为你的价值被很多人分散了,如果你请了二十个村民,那你的价值分散到每个人身上,也就是二十分之一,这样价值就变得很小。大家可能会这么想:反正你也不是专门请我一个人,这么多人都吃了,我就用不着专门感谢你了。相反,如果你用这些钱请一个村民,他肯定会记得欠你个人情,因为你的价值全部用到了他的身上。
看着这样一个善良的人,却得不到大家的尊重。
让我觉得尊重,要把自己摆在合适的位置,不能俯视他人,这样你就显得傲慢;不能仰视他人,这样你就显得卑微。
不能太唠叨,本来好事,一唠叨就被打了折扣,让人反感。
除此之外,从心理学来说,如果你经常帮助一个人,他就会慢慢适应,甚至忽视。因为,这种帮助会给他压力,所以他就会用忽视来保护自己。你做得越多越久,他对你就越忽视,对你的感激就越少,甚至还会说你帮忙帮得不够好。
许多人知道大家不尊重自己,却不知道为什么不尊重。就如刘大妈,明明想获得大家的尊重与认可,却事与愿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