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5月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从就业看,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比上月有所下降,16—24岁人口城镇调查失业率(简称“青年失业率”)上升至18.4%,接连两月创下该指标自2018年1月定期公布以来的新高。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提醒,当前较高的青年失业率“需要高度重视”。而纳入此项调查的16—24岁青年中,高校毕业生占大头。
高校供给侧承压明显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毛宇飞表示,国家统计局在统计失业率时,对失业人口的定义可通俗理解为“当前没有工作,但在积极找工作,找到工作后立即进入工作状态的人口”。
“高校毕业生实际上符合前两个条件,但是无法立即开始工作。所以在毕业之前他们属于非劳动力,没有被纳入失业率统计口径,随着毕业季逐渐到来,未就业毕业生就由非劳动力人口转为失业人口。”毛宇飞说,这直接拉高了每年7、8月份的青年失业率。
与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最终找到工作的节奏相吻合,青年失业率通常会在9、10月明显下降,“这便是摩擦型失业的典型表现,即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经过一段时间后完成了互相的寻找和匹配。”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研究所劳动与就业研究室主任曲玥表示。
但从数据上看,今年的青年失业率3月为16%,4月上升到18.2%,5月为18.4%,与往年最高时6月的16.2%相比,高位运行的时间大幅提前。在曲玥看来,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今年春节后上海、深圳、北京相继爆发疫情。“这3个城市不是一般的城市,经济拉动作用强、劳动力需求增长最快,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企业不光不招人,甚至可能裁员,毕业生等群体的新增招聘会受到极大的冲击”。
行业“大户”缩减
与规模创下新高并存的是,往年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具有传统“蓄水池”作用的行业表现疲软。
河南一所师范类院校的应届生小峦今年毕业,在有疫情的近3年时间里,身边很多同学只能待在学校,“能去公司实习的,一旦遇到疫情也都要被迫停止”。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毕业季。她对2019年的秋招印象深刻,“企业多得数不过来,像摆地摊一样在操场上竖起易拉宝、摆好桌椅,还有专人一对一服务。今年一场线下招聘也没有,全部转到线上,不光形式变了,企业也没有往年多。”
根据毛宇飞观察,分行业看,高校毕业生长期青睐的互联网与教培等行业的招聘需求出现缩减。
较早时候,关于“互联网大厂大规模裁员”的消息不胫而走。4月8日,“网信中国”微信公众号发文回应称,中国网信网对腾讯、阿里巴巴、美团、京东等12家互联网企业用工和业务发展情况进行了访谈。经统计,2021年7月到2022年3月中旬,12家企业总离职人数21.68万人,总招聘人数29.59万人,净增用工7.91万人,其中11家企业招聘人数多于离职人数。
“我们也发现缩招的更多是管理岗位,软件开发之类的技术性岗位其实并没有减少。”毛宇飞认为,智能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对数字化转型需求旺盛,高技能人才仍然紧缺,“高校毕业生存在技能错配,有意从事互联网行业的毕业生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都要提高数据相关的技能”。
多方合力、多管齐下
除增加政策性岗位供给外,今年以来,各相关部门多措并举,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点工作推进。
在曲玥看来,“找到工作”并不难,难的是找到薪资、岗位、企业性质、行业都与预期不相上下的工作。这种矛盾在高校毕业生身上体现得较为明显。
她认为,毕业生的预期落差与结构性失业一脉相承。高校连年扩招垒高了就业供给侧,但调整适应劳动力市场做的不够,“就像是硬币的正反面,虽然人力资本很高,人力资本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技能结构跟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不匹配,达不到市场需求”。
解决结构性问题并非一日之功,尤其今年又交织了疫情影响。在其他中短期措施上,曲玥以去年收缩明显的教培行业为例,建议把市场化运作的教培机构引导至公办教育体系,如托管班、辅导班等,既满足合理需求,也能使有意向的毕业生在政府监管下获得就业机会。
毛宇飞建议,继续推进2019年开始实施、为期3年的100万规模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这是一项主要针对离校两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16岁-24岁失业青年的帮扶计划,“大学生毕业后在企业见习,由政府提供见习费用,两年见习期结束后自主决定去留,此时,有意向重新求职的毕业生也已经有了工作基础。”毛宇飞还表示,就业情况由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要给毕业生找工作留一些时间,不应只关注失业率的增减变动。
去年底,学界有观点从另一个角度讨论了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有利因素:1962年我国净增人口1436万,今年有较多男性职工到了60岁法定退休年龄,有人退出,就要有人顶上。卢锋认为这个观点有一定道理,但他同时指出,“腾退出来的职位可能是企业高管,也可能是看仓库的,高校毕业生能不能补位?这涉及到摩擦系数匹配问题”。
卢锋表示,目前的青年失业率是全国城镇失业率的3倍多,高校毕业生求人倍率(指一个统计周期内有效需求人数与有效求职人数之比)低于1,“说明影响青年就业压力的不仅是匹配因素,也与目前宏观经济承压背景下工作岗位创造能力受到限制有关”。
毕业生就业大礼包
连日来,多地在落实好疫情防控举措的前提下举行高校毕业生线下招聘活动。浙江举办两场国有企业专场招聘会,参加企业上百家,推出职位2200多个;成都就举办“百日万企”高校毕业生大型公益招聘会,近千家用人单位发布近3万个岗位,76%的岗位针对大专及以上学历毕业生。
“教育系统和高校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把用人单位‘请进来’。”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吴爱华说,教育部提出了“万企进校园计划”,同时和全国工商联开展“民企高校携手促就业行动”,高校为用人单位进校招聘提供便利,办好针对性强的线下双选会、招聘会和对接会。
吴爱华介绍,除了“请进来”,教育部还部署全国高校积极“走出去”,开展了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主动邀请符合条件的用人单位进校开展专场招聘活动。目前,已有2255所高校走访单位7.7万家,拓展岗位超过141万个、实习岗位56.6万个。
基层是引导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方向。吴爱华说,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首次提出社区专职工作岗位出现空缺,要优先招用或者拿出一定数量专门招用高校毕业生,对于到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基层事业单位正式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给予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
从全国来看,2022年“三支一扶”计划招募高校毕业生3.4万人,主要面向2022年应届高校毕业生以及近两年内离校未就业毕业生。
为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各地积极扩大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项目规模。上海在年度公务员招录工作中,要求区级机关积极吸纳应届优秀高校毕业生,乡镇(街道)以及政法机关的基层单位主要招录应届高校毕业生;重庆开发基层劳动社保、社区服务、医疗卫生、文化科技等就业岗位,新增政策性岗位8万余个,拓宽毕业生基层就业空间。
吴爱华说,在就业岗位拓展过程中,中小微企业也是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提出,要支持中小微企业更多吸纳毕业生就业,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同时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给予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税费减免政策。另外,对于毕业年度灵活就业的毕业生给予社保补贴。
同时,教育部正会同有关部门加快升学考试、教师招聘、基层项目、科研助理等招录进程。尽早完成机关、事业单位等政策性岗位的招录,通过综合施策,帮助毕业生尽早就业。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化学专业刘旭龙,今年考研失利,由于疫情等原因,找工作也不顺利。原本灰心失落的他,参加了学校举办的“线上求职训练营”。
“辅导老师对简历、面试等环节进行了指导,让我找出了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刘旭龙说,在老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下,重拾信心的他很快拿到了心仪企业的录用通知。
吴爱华表示,对于目前尚未落实毕业去向的学生,要充分发挥就业工作人员和毕业班辅导员的作用,密切关注他们的求职意愿和就业进展,为其提供精准的岗位推荐、就业服务和心理疏导。
声明:本文内容节选自中国报道百家号和中国青年网,为方便阅读乐寻坊已作内容整合编辑,原文可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图片来源于Pixabay网站。分享资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任何疑问,请到后台联系我们,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