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微小国。国家有历史、文化、法律,同样,家庭有家训、家风、礼仪,这些对我们品格和能力的发展形成了深厚而丰富的背景。金鸡报晓,爆竹声中我们开始了一场家训、家风、礼仪的探索之旅,去感受经时间积累遗留下的智慧和浪漫。
家训是前辈们历世事变化的经验总结出来让后代依之做人行事的训诫。古之贤哲们的家训置于今日仍值得我们静心倾听,引以为鉴。姚舜牧于《药言》留“人常咬菜根,则百事可做。娇养太过,中看不中用。”以此告诫我们要磨练身体,不可太注重物质享受,这样才能适应各种挑战。一言指出少年人当务之事,当数吴麟徽先生的《家诫要言》云:“少年人只宜修身笃行,信命读书,勿深以得失为念。所谓得固欣然,败亦可喜。”先生鼓励少年树立高远志向,扩大人生格局,勿执着于目前的一时得失,做一个具有长远目光的人。“德才兼修”方成大才。“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是刘皇叔对阿斗的德育教诲。“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诸葛亮对后世修身立世的暗夜指引。唯德以驭才,方使才华更显光华,成就自身福德,此为修身之本。
因家中二老识字不多,故家中无言之成文的家训,但家训却是常是在我们耳边回响的。母亲常言:“一切都要自己去创造拥有才好,不要事事物物依靠他人。”朴素的语言指出人之贵在于独立。无论我们是否在出生抓到一副好牌,我们都要有创造价值的能力。一生的信念便是依靠自己的双手和汗水,不可将希望寄托于他人,更不可以自己之误责备他人。父亲曾以“穿钉鞋,走马步,步步把稳。”提醒我们:成功要靠一点点的积累,做事要踏踏实实,不可老想着走捷径,遵循“量变引起质变”的客观规律,可以根据事物的发展调整方法,却不可破坏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母亲常给我讲“要把睡眠睡足,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中华黄土地上的人们始终坚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日为阳,黑夜为阴,阴阳调和,时代相传。母亲以她的方式希望我不要熬夜,以免伤神上火,而影响白天的工作和学习,能够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形成长期坚持的良性循环。农村里经常流行着这样一句话:犯法的不做,有毒的不吃。这是家中长辈们经常用告诫我们的俗语,提醒着我们依据社会的规律和规则行事,对待父母、朋友、同学真诚,不行欺瞒之术。“做事有头有尾”是哥哥嫂嫂常对我讲的,用以提醒我,如果对意见一件事已经付出了精力,便要尽自己的最大的努力,给事情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不可事事追逐尝试,最终却没有认真完成一件。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礼仪传承,曾被公认为礼仪之邦,而在现代家庭中,礼仪是人与人的相处中重要的润滑剂。在春节期间,尤其是一个学习礼仪的好机会。印象最深的礼貌便是“用餐时不能用筷子敲打碗盆”。小时候好动,喜欢不同物体碰撞发出的声音。想起电视里的节目表演,可以用筷子在一排碗、杯子上,敲出“叮叮当当”各种美妙的音乐,顿时来了兴致。坐在饭桌旁边,拿起筷子敲打在碗上、杯上,却并无“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天籁,但那“乒乒乓乓”的声音已经让我兴奋不已。“啪啪”一只大手突然打在我的小手背上,筷子落了一地。我双眼噙满泪水,嘟着嘴,望着妈妈,小声呢喃着:“怎么了?”“吃饭的时候不许用筷子敲碗”,母亲给出了解释。“为什么呀?”我的好奇心被勾起了。“只有乞丐在吃饭时才敲碗,以后别敲了。”我点了点头,并问了更多关于家庭礼仪方面的问题。
在接待客人时,父母会向孩子讲解许多的礼仪。在客人到来之前,要对房屋进行基本的卫生清扫,能够给客人带来心旷神怡的感受,备好茶、烟、糖果、饮料等。客人到来时,主人家最好出门迎接,热情大方,一般男主人陪客人聊天、吃茶,女主人准备替换热茶、留客吃饭,并准备饭菜。如果同行的有小孩子,则可以让主人家的孩子陪伴玩耍,或者为孩子备好一些适宜的零食。客人离开时,主人家应该招呼“再见”、“下次再来玩”等,并让孩子参与到这一环节中。
每年春节团圆饭上还有一个重要的礼节——敬酒。一年的忙碌疲惫、一年的亲情思念、一年的情感沉寂,在这一温暖的时刻,得到慰藉与释放。外出打工的儿女们对老母亲、老母亲表达自己希望他们长寿安康的祝福;人到中年的兄弟姊妹们之间送上了关切的话语;长辈们对出门在外工作和求学孩子们表达着自己希望他们平安顺利、事事更上一层楼美好的祝愿;孩子们为父母斟满酒杯,表达着对父亲、母亲的想念,并祝福他们新春快乐。珍馐美味、满汉全席、特色风味,各种菜肴香气四溢、青翠欲滴、丰富诱人。饭过半旬,每年备受关注的便是各位小朋友们向长辈们敬酒的场景了。几个月大的孩子往往是由爸爸妈妈带着,能把杯子拿起对着爷爷奶奶笑笑,便能够给全场人带来欢笑了。4、5周岁的孩子常常由爸爸妈妈给他们一个长辈一个长辈指着,踉踉跄跄倒满酒,说一些简单的新年快乐,父母会旁边支援一些祝福语,照着说便可以过关了。
孩子到了13、14的时候,往往到了青春期,有的孩子已经能够独立完成这个过程,有的需父母在旁边先做一个提醒或引导。一项礼仪包含着的不仅是春节里的礼仪文化,更是包含着教育与人文。当众发言的锻炼、表达能力的训练、长辈们的关心传递都在这个过程潜移默化的进行着,教会孩子学会感恩,并提升了胆识,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很有利。
时间积累,岁月沉淀,家风便在一个家庭中孕育、发芽、茂盛。求是、坚持真理;立德讲究孝悌之道,家和万事兴;待人以诚;言必信,行必果;以勤为做人之本,以俭为修身之准。这些家风似一片富含营养的土地中的养料,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青年才俊、贤哲伟人。孔子家风酿“叨陪鲤对”佳话,以《诗》、《礼》教诲;孟母家风创“孟母三迁”典范,以正直熏陶;母家风成“精忠报国”传奇,以仁善诱循。任凭光阴打磨,尽去瑕疵,只遗下璀璨的灵魂流传后世。
一间干净的屋子、一方整洁的书桌、父亲的一句句的鼓舞,一笔笔指点着哥哥练字,春去冬来,年复一年。父亲的耐心教导为哥哥的求学之心多了一份坚定,更为我们家营造了一股清爽宁静的读书家风,让我们兄妹的少年时代少了一丝浮躁与迷茫,多了一缕书卷气。万物之法在于变,变则通,通则久。年幼的记忆里,虽家境微寒,父亲总能用双手为我们制作一些富有美感的东西。过时的木柜拆装成实用新颖的方桌,短小的花边裙子缝制成可爱的桌边花帘,将玩闹时折好的星星穿成彩色链子缝在床幔上......父亲对生活热爱丰富了我们的童年的色彩,让我们学会思考变化,为我们营造了一种践行与思变的家风,并让我们学会欣赏生活之美。
如鹅毛飘飞般的大雪天,大黑狗在母亲用旧衣铺好的小窝中酣眠;摇曳闪烁的炉火旁,被母亲喂饱的猫儿乖巧地伏在主人脚边;铺满干草的圈棚里,感染风寒的老母猪经母亲擦拭了白酒后已沉沉睡去。母亲的温柔、善良和宽容如同一眼温暖的泉水,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轻松、自由与平和的环境。一股善良的家风默默散发清香,不觉间让我们学会了爱与被爱。忘不了,那个电闪雷鸣的黎明,大雨倾盆,母亲担心洪水冲垮梯田,扛上锄头冲向雨中的背影;忘不了,夏日烈日炙烤的土地上,母亲蹲着除草,不多时,便汗如雨下的模样;忘不了,蝉鸣蛙叫的星夜,母亲用锄头将误入屋中的黑蛇赶出的勇敢;忘不了,不识字的母亲教我认杆称时,一段段讲解清楚的细心。母亲的气息如同玉兰清香、茉莉芬芳,风雨飘摇中,母亲靠着这股气息为她的孩子创造了自强、勇敢、勤劳的家风,让她的孩子知道了自尊与坚强,学会了用自己的双手去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
寻家训,明礼仪,传家风,家庭文化的给养让我们行为有礼、视野开阔、思维活跃、灵魂丰富。家,一个港湾,怀一份感恩之心,她支持我们走得更远。这是一种顺着血脉传承的精神和教育,抛弃了旧俗,在日新月异、科技发达的2020,家训、礼仪、家风让华夏儿女有了心灵归属感,鼓足了心头为中国伟大复兴的劲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