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小满意的语文课
今天周一,我对自己的语文课还算满意。这很难得。在一线的老师都知道,周一的课是比较难上的。因为孩子们休息了一个周末,心玩野了。所以一般周一上课,我会给孩子们写作业。
但是,今天,我想上新的内容:针对孩子们在作文中一逗到底的情况,我想讲讲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我从标点符号开始讲起。
02五个教学环节
上课开始,我出示了两段话,都是《秋天的雨》这篇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第一段话是没有任何标点的,另一段话是只有逗号的。我把两段话展示在投影里,每次出示一段,抛给孩子们,让他们先观察,然后问:第一段有什么问题?一个孩子说:没有标点,没法读。我认可他。再出示第二段话,让孩子先观察,问同样的问题。 一个孩子说:全是逗号。我追问:全是逗号,读起来会怎么样?接着,我示范读了几句,孩子们立马明白过来,逗号停顿的时间比较短。读起来会喘不过气来。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明白了:一段话,不能没有标点,否则没法读下去。也不能只有逗号,否则停顿的时间太短,让人喘不过气来。
接着,第二个环节,我出示了一个故事《标点符号辩论会》。这个故事,是我在网上找到的。我把它投影出来,并读给孩子们听。在这个故事里,每个标点都说出了自己的优点,都认为自己是最重要的。在省略号语重心长地引导下,标点符号们认识到同心协力为主人服务才是最重要的。孩子们听我读故事,非常安静、专注。他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也了解了常用标点符号各自的特点。同时,在我读故事的过程中,我也将标点符号画在黑板上,尤其是将他们各自的特点画出来。比如逗号像蝌蚪。句号圆滚滚,不能写成点。引号是四个蝌蚪。
第三个环节,我出示标点符号的儿歌。在儿歌中,我把一到三年级孩子们已学过的常用标点读出来。仍然是我读。我想的是为了节约时间,所以我就快速过了一遍儿歌。(这个环节有欠缺我应该带着孩子们读,或者让孩子们带读,或者同桌互读)
第四个环节,我出示的是《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我想让孩子们翻开书,默读。我把两个问题写在黑板上:第一,观察这段话,想想这段话出现了哪些标点符号?第二,这段话共有几句话?孩子们非常认真地找标点符号和数有几句话。我稍微瞄了几个孩子写的,发现在数几句话上有不同的答案。我点拨了一下:句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结尾的地方也代表这句话说完了。几分钟后,我请一个孩子回答,我一边引导,一边纠正。(这个环节我也有欠缺,我当时应该叫一个中等生来回答,最好是数错了句子的,这样可以加深印象,在我的引导下让孩子明白怎样才是一句完整的话。)
第五个环节,我再次出示《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将每句话独立成行。抛出一个问题:想一想句子之间有没有关系呢?有什么关系呢?我请孩子们自己仔细思考之后,再同桌交流说说。
这个问题对孩子们有一定的难度,其实孩子们也是第一次接触。孩子们能感觉到句子之间是有关系的。但是又说不出句子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
依据学情,我立马改变教学思虑,给了孩子们一个支架:你找找看每个句子写了什么,从第二个句子开始找。难度降低了,孩子们立马也明白了。孩子们纷纷举手发言:第二句子写的是银杏树,第三个句子写了枫树,第四个句子写了田野,第五六个句子写的是菊花。我稍加引导,秋天把什么颜色给了银杏树,把什么颜色给了枫树,把什么颜色给了田野,把什么颜色给了菊花?这难度降低了,孩子们也能回答出来。
句子之间的关系怎么讲解呢?我临场发挥,把第一排的孩子领出来。一个孩子代表银杏树,一个孩子代表枫树,一个孩子代表田野,一个孩子代表菊花。而我就是拥有五包缤纷颜料的秋雨。我把黄色给了银杏树宝宝,把红色给了枫树宝宝,把金黄色给了田野宝宝,把淡黄的……给了菊花宝宝。而我,也成了秋雨妈妈了。你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同伴关系,并列关系。而我跟你们又是什么关系呢?我们是师生关系,也是母子关系(一个孩子说的)。我用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们明白这几个句子之间的关系。
难度的确不少,我不断地给予支架,难度不断降低。孩子们似懂非懂。
03存在的问题和重构
虽然这节课上大多数孩子比较专注。但我依然觉得存在着老问题:依然是我讲得多,孩子们也有探索、思考,但相互交流的时候少,孩子自己学习的时间少。课堂上我跟少部分孩子一对一的问答过多了。
如果这堂课需要重构,该如何重构呢?几个环节是没有问题的。我需要改变的是在每个环节中将学习的权利交给孩子,以我的读改为孩子们自己读、同桌互读,以我的讲改为孩子们互相说、互相帮助说。我需要做的是在孩子们遇到问题、无法解决时给予点拨、提醒就可以了。
从重教到重学,促进学习方式变革,任重道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