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一点向外扩展

作者: 我思自在 | 来源:发表于2023-02-21 21:57 被阅读0次

    不知你有没有我这样的苦恼,不会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做了很多摘记,也建了很多分门别类的文档,但依然无法精细地填充分类,因为收集到的很多知识都是零散细碎的。

    虽然很多笔记APP都能关联,但我不明白,即使把笔记连在一起,又有什么用呢?

    我想一定是我的方法不对。这样的论断让人很挫败。读了周岭老师关于认知体系的文章,我不光没了挫败感,还有了点小傲娇。

    周玲老师认为,所谓体系,本质就是把零散知识整合,总结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因此,不必在乎形式的完整性。读书可以不必读完,也可以不梳理作者的写作框架。

    只要你觉得有触动就可以了。触动就是筛选器。

    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如果“动了感情”,就要有意识地提醒自己追问原因。

    先用感性能力帮助自己选择,再用理性能力帮助自己思考。

    春晚歌曲《是妈妈是女儿》,和《你好,陌生人》让我特别感动。

    根据这两首歌带给我的触动,我写了三篇文章,分别是《如果放手是一门功课,妈妈一生没考过》,《为什么来自陌生人的善意,更容易让人破防?》,《借助好歌词,快速写成观点文》。

    根据触动点带来的启发,我还专门总结了触动点的背后,情感共鸣的三个层次。《触动你的点,是写作的切入点也是传递点》。

    把触动点关联起来去实践,就相当于对自己原有的认知体系缝合,从而扩大了自己的认知系统。

    在刻意练习法则的能力圈理论表明,在新旧知识的边缘最容易产生关联。

    个人成长过程中,能契合自己当前认知状态,并能带来成长的知识,才是有效的知识。

    我在明确了想表达的观点后,组织选调素材的时候,只需要对几个关键词准确定位,借助平时的收藏或者是在微信公众号搜索,基本就能实现。

    所以即使建了文档,也没有朝里分类放置。这种凌乱没有成为障碍,只是因为没有码整齐,让我很焦虑。

    读了周岭老师的文章,我轻松了好多,原来不分门别类也可以。

    感性的学法也是学法,因为得到理解,有种被允许的快乐。也因为和老师有了共鸣,特别开心。

    在舒适区的边缘:触动——关联——实践。就是在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万维刚老师说,真正的知识不是你知道什么,而是能运用它帮助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解决实际问题。

    当你的认知改变了,知识已经在发挥作用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点一点向外扩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muok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