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问》是阳明先生晚年所作,为他毕生讲学的精华。其弟子钱德洪作序:《大学问》者,师门之教典也。
读经典的方法,莫过于“对面亲聆,体贴古人”。即当身临其境,去体贴问答背后古人的精神气象、去反求诸己。正如朱子在《读论语孟子法》中引用程子:“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
弟子对《大学》“七证”提问。而阳明先生苦心孤诣、针砭时弊:“人惟不知至善之在吾心,而求之于其外,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也。”
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其说何也? ”
曰:“人惟不知至善之在吾心,而求之于其外,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也,而求至善于事事物物之中,是以支离决裂,错杂纷纭,而莫知有一定之向。今焉既知至善之在吾心,而不假于外求, 则志有定向,而无支离决裂、错杂纷纭之患矣。无支离决裂、错杂纷纭之患,则心不妄动而能静矣。心不妄动而能静,则其日用之间,从容闲暇而能安矣。能安,则凡一念之发,一事之感,其为至善乎?其非至善乎?吾心之良知自有以详审精察之,而能虑矣。能虑则择之无不精,处之无不当,而至善于是乎可得矣。
“人惟不知至善之在吾心”,这里的人,岂止只是针对理学后人?阳明早年立志学诗词文学、军事计谋、“格物穷理”之说,发愤忘食,而事与心相隔为二。经生死磨难,偶悟大道,方才明白知行不合只是私欲隔断,去得人欲便存得天理。多么痛的领悟,正是自己半辈子的深刻教训!
而我们今人,亦是重蹈覆辙。求之于外,以为意义存在于工作生活种种事上,终生忙碌焦虑。此所谓麻木不仁,即此心失去了对他人外物天地的感通。阳明之训,于当下之我如醍醐灌顶:且反身而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