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新花蕾🌸
邻居老母亲仙逝

邻居老母亲仙逝

作者: 荠菜小花 | 来源:发表于2023-11-04 23:09 被阅读0次

星期四晚我没加班,请假去邻居家吊孝,邻居家德高望重的老母亲离世享福去了。

得知此消息,是缘于堂弟媳前天晚上给我发了语音信息。因为我和儿子们都在外面打工,组里一些红白喜事,有时候会不得而知。虽然组里有两个嫡亲的哥哥、嫂子,但他们有时候会说,有时候又不会讲。因此会错过一些要送的人情,而错过的人情,事后有的可以补,有的却不能补。例如白事和结婚是不能补人情的。

于是我就托咐了组里的堂弟媳,只要组里谁家请客,就及时告诉我一下。我有时间就回去喝酒,没时间就让她给我带个情。堂弟媳跟我比较要好,娘家和我是同一个组的。

其实这样名目繁多的人情往来,我早已感觉力不从心,不堪重负,但生而为人,又不得不随大流。

我们这里整酒的名目数不胜数。诸如:生小孩的满月酒、小孩的周岁酒、孩子的10岁或12岁酒、升学宴、订婚、结婚、老人做寿、乔迁之喜、老人离世等等。

在这名目繁多的整酒由头中,我最怕邻里乡亲中有老人离世。因为我们这里的乡俗是老人有几个子女,就有几个礼部本收情。而且一般老人离世,还要接戏班子唱歌唱戏,这些亲朋好友还要花钱点歌点戏,也是一个子女一个歌部本,分开写。而我们这一代人,基本上兄弟姐妹都有好几个,因此只要组里有一位老人去世,人情开支基本上就要1000多。

就拿我邻居家老母亲去世来说吧,我就花了1100元钱做情。

邻居老母亲四个儿子,一个女儿,五个里礼部本。其中老二年轻时就迁居到我们邻县也就是他老婆娘家所在的县城去了,一直和我们没有人情往来。而她女儿嫁出去了,在区城开土菜馆,也和我们也没有人情往来。

虽然我公公婆婆离世时,还没有实行子女分开收情,几兄弟姐妹只有一个公部,那时候也不接戏班子,也不要出点歌点戏的钱。但近十几年来(婆婆离世后第二年就开始了),几兄弟姐妹分开收情钱和接戏班子分开收点歌点戏的钱已流行。

而早几年我老公去世时,邻居家老大写了100块的情钱,点了200块钱的歌。老三、老四跟我老公年龄相仿,玩得比较好,他们每人写了200块钱的人情,每人点了200块钱的歌。因此这次我便如数偿还给他们。

我堂弟媳劝我不要点那么多钱的歌,说我老公不在了,一个人撑着这个家不容易。加上我公公婆婆离世时也没有收他们这个人情,而老公是意外早逝,他们点那么多钱的歌,包含有捐款的意思。而且我老公跟他们的母亲也不是一代人,而他们这一代人今后离世,我儿子他们还得做情。

我懂她说的意思,但人情往来又怎么算得这么清?况且一般的人也不会想那么远,他们只会看他上一次在你家里做了多少钱的情。

况且邻居家几兄弟,一直对我家都比较好,我家那块建房子的地基,都是他们当年无偿给的。我本想把老大的人情也加到200元,在他们三兄弟家做一样的情,但他家就只有三个女儿,而且都已经嫁了,以后他们家也没有什么事做了。如果我这次在他家送200元,今后我儿子们结婚等好事,他就要在我们家一直做200元的情,这样反倒还害了他,所以我不敢加他家的情钱。

星期四下午五点半下班后,我就骑着我的小电瓶车,像平时一样慢而稳地向家赶去。到了家门口的宽阔马路上,天已渐渐黑将下来,只见马路边排了一长条小车,还有一群又一群的人从车上下来,手里拿着花篮、花圈、鞭炮去往邻居家。

本来我也应该买鞭炮和花篮,但我想他们家本来客就多,到时候把这些花篮和花圈运到坟山上都好难。加上我老公不在了,我一个妇道人家,不买这些东西别人也不会怪。

响亮的鞭炮声(早几年禁了几年鞭炮,从去年过年起放鞭炮的现象又有了回升,上面也没有管得那么严了。但也没有之前那么放纵了,现在鞭放得多,那震耳欲聋的炮放得比较少了)夹杂着甜美的歌声已飘进了我的耳朵里。

我家禾坪和其他邻居家门口都已停满了车,我在车与车的狭小空隙间,小心翼翼地骑着我的小电瓶车穿了过去,顺利地将我的小电瓶车停在了家中,然后折转身向邻居家赶去。

邻居家的电子花圈从他家丧棚向下沿路排列,摆了一路。电子花圈的电子屏幕和路灯交相辉映,照亮了一片天空。花圈上的电子屏闪现着吊孝亲人的名字及其对老人一路走好的各种祝福语。

老大和老幺两兄弟前后措开住着,他们两栋楼房之间还有一栋老旧的平房,是邻居们小时候居住的老屋,多年没住了,但也没舍得拆,放了一些柴草和杂物。

一共搭了三个丧篷和一个戏台。已是晚上六点多了,三个丧篷里还人声鼎沸,坐满了前来吊孝的亲朋好友及邻里乡亲在用餐。花篮、花圈摆满了半边禾坪。

怪不得常言道:“父母搞得好,子女一场好婚事;子女搞得好,父母一场好葬事”。

看来确实如此!因为邻居老母亲有五个子女,而且个个家境殷实。老大之前还是我们村的书记,现在年龄大了退休了,不然,葬事现场可能更加热闹。

我匆忙去到灵台前祭拜,然后去写礼部、歌部。

祭拜时,孝家给我发了一条淡蓝色的棉纱毛巾,捏在手里感觉厚厚软软的,摸起来很舒服。然后我写了三家礼部和三家的歌部,三个孝家分别给了我一把全自动格子伞。这是我们这里吊孝的普遍习俗,我家这种自动伞已有大几十把了,毛巾也码了一格柜子,根本用不完。

待我忙完这些,然后在丧篷里穿梭了三遍,都没有找到用餐的席位。二嫂看见我了,深怕我吃不上饭,就跑到厨房里去问,看等下还有没有席面。厨师们回答,这排吃过后还有一排。因此我等到七点半左右才开始吃饭,三个丧篷里依然满座。看来也有好多如我一样下班后前来吊孝的亲朋好友。

这种老人去世的席面,一般都是下午4:30以后就开始吃。特别是奉挽的晚上客人尤其多,像他们五兄妹,就有五门亲戚,加上邻里乡亲、朋友,所以席面吃到了那么晚。

吃完饭我就到老屋前面的禾坪去看唱歌、唱戏。

经过灵堂前面时,顺眼望去,里面坐有10来个穿白孝衣拖长孝的嫡系子孙。这时候唱夜歌的还没开始唱,亡人停放的最后一个晚上,也就是奉挽的晚上,他们要等戏班子在临时搭的戏台上表演到晚上11:30左右散场,然后哭灵、进棺材,再大家一起吃完夜宵后,夜歌师傅才开始唱夜歌。

哭灵就是戏班子里选出一位会哭灵的戏子,假装成孝家的身份念念有词地伤心哭泣,以便引起孝亲的共鸣,然后跟着一起哭泣。

但这种假哭,却怎么也让人体会不出真感情,因此往往也带不动那些孝亲,除非孝亲是真心想哭。但哭虽然是假的,钞票却是真的,这时就会有另一位戏子拿着盆钵找这些孝亲讨要赏钱,一般总数都是300以上。

戏台前,看唱歌、唱戏的主要是邻里乡亲,而且老人居多,也有几位和我年龄相仿的妇人。但这些坐在这里的人,大多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并不是想看这些节目,而是乡亲们认为家家都会有老人去世,稍微多坐一会儿,热闹热闹,给孝家捧捧场,也顺便表达一下自己对逝者的几分留恋与不舍。

现在的乡亲们之所以不太喜欢看戏听歌,主要是因为近来十大几年来,基本上家家户户有老人离世都接戏班子,节目都大同小异,乡亲们都看腻了。还有一个个原因就是现在智能手机的普遍使用,人们坐在家里,就可以在各种网络平台上看到全国各地的各种精彩视频。

但我记得,我爷爷去世时是我娘家组里第一次因老人离世接戏班子的,那才真正吸引了附近几个组的人前来观看,热闹至极。后来乡亲们像那样追寻到邻组看戏的热情延续了两三年后,慢慢地连本组人家接这样的戏班子,大家都不太愿意看了。

那晚戏班子还增加了一项特殊的节目—玩魔术,我去的时候,魔术师刚好开始表演。他自我介绍说他曾经还在央视上表演过同样的魔术。

大约8:30以后,客人基本都吃完了饭,大部分疏远一点的亲朋便渐渐地离去。

待帮忙的乡亲收拾完桌子、打扫完地面后,准备留在这里守夜的亲朋和乡亲便纷纷上桌娱乐。抢到麻将机的就打麻将,没抢到麻将机的就打扑克或字牌。我婆家这边比我娘家那边风气好些,在这种场合没人赌博,而且牌也打得比较小。而我娘家那边在这种场合,不仅牌打得大,而且赌博的人一围一大桌。

慢慢地,戏台前也只有寥寥几个人了,年龄大一点的回家睡觉去了,年轻一点的大多数打牌去了。快十点的时候 ,又来了一群吊孝的客人,他们把鞭炮在地面上一展开,我们这寥寥几个看戏人也吓得急忙散去。

我本打算还坚持着坐到10:30左右的,毕竟我们是邻居,加上我之前两个晚上由于加班没赶回来坐夜,理应多坐一会儿的。但现在已经起了身,想着第二天还要起早床赶回厂里上班,也就径直回家了。接下来还有一个多小时的节目,看来他们也只能自己唱给自己听,自己演给自己看了。

有人戏谑,我们这里如今的丧事现场,俨然像极了歌舞场、赌博场,好像在开庆功会一样。某音上甚至有段子嘲讽说,戏台上甚至还会唱一首《今天是个好日子》。

灵堂里,更没有人守灵了。嫡系子孙们也要轮流睡觉,以便养足精神应对子夜时分的亡人进棺材仪式和早晨送葬之行。

以前老人离世,那些孝子、孝孙及一些旁孝亲人,都会数长数短地哭得稀里哗啦,有的甚至哭得捶胸顿足,昏天黑地。还有好多乡亲在一边拉着那些孝子、孝女们劝解宽慰,劝他们节哀顺变,其场面极其感人。

那时候听孝亲哭丧也是一个很吸引人的看点。小时候,我就很喜欢去那感人的场面,感受一下他们的悲伤,听他们哭时所念的台词。他们好像写作文一样,述说着已逝老人生前一件又一件吃苦受累的事情和回忆已逝老人生前是如何如何对自己好的点滴情景。硬是念得自己越哭越伤心,旁人也会越听越动容,甚至悄然落泪。我就是当年那个经常被感动得悄悄落泪的小不点。

现在的孝子孝孙们基本就是在老人刚落气时哭一阵或亲人们来吊孝刚进门时干嚎几声或挤几滴眼泪,再就是那些有孝心、对老人有深厚感情的嫡亲子女、孙辈们在老人进棺材时再哀嚎几声。总之,没有什么感人的氛围。也没有人再喜欢去看孝亲哭丧了,一是不感人;二是有时候根本没得看。

我小时候,邻里相亲有人去世,母亲会带我去别人家坐一下夜(就是在逝者的灵堂里坐着守灵),听一下夜歌。唱夜歌是我们这里的一种乡俗,如有老人去世,晚上就会接几位歌师傅在灵堂里吹锁喇、唱夜歌并伴有敲锣打鼓。逝者在家里放几夜,就会唱几夜歌。这种夜歌是一种特别的歌词和曲调,一般音都拉得很长,歌词可以是古书上的内容,也可以是歌师傅即兴编的野白。我们这里,一般的人家都是放三夜,条件极好的,也有放四夜的。

那时候没有手机,而且很少有人家有电视,也很少有人打牌赌博。灵堂里、禾坪上坐满了亲戚朋友、邻里相亲,主要是为了陪伴逝者的灵魂,叫守亡灵,顺便听一下夜歌。

小时候我听不懂那些古书,但能听懂歌师傅编的野白,觉得他们即兴编的顺口溜很有意思。特别是最后一晚,天快亮时,唱的辞丧,主要是歌唱亡灵对人世间万事万物及各类亲人的辞别,感人肺腑,令人伤悲。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夜歌歌词都渐渐地走出了我的记忆。现在的我,也很难静下心来再去听夜歌了。但我唯独记得我外婆去世时(那年我已28岁了,那时手机还没普便流行,只有那些在外上比较体面的班的人和那些做比较大的生意的老板才有手机),那夜歌师傅敲利市时信口编的一句歌词了。他是这样唱的:这位奶奶有福气,子孙个个戴手机,这里响,那里滴,一按就是千把里。他唱的确实没错,因为我四个舅舅家的子女,当时确实搞得很红火,他们要不就是大学毕业后在外做体面工作的工作人,要不就是做生意的老板。歌师傅的意思外婆的子孙后代有出息,要多出一点利市。

现在老人去世,接戏班子表演都没人愿意看了,夜歌就更没人听了。他们这些夜歌师傅,除了唱给亡灵听外,就是自己唱给自己听。现时的夜歌,只不过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形式罢了。但尽管这样,这种形式却依然在维持,人们也不惜冤枉花费5000元(现在的风俗,孝东家出钱包干,然后歌师傅向孝亲敲的利市,都返回给孝东家),请这些歌师傅来唱三夜歌。

戏班子就更划算了,奉挽的那天下午3点左右入场,吃晚饭前主要是音响放歌,大概从5:30吃完晚饭后表演到晚上11:30,就是6000千元。另外还要找孝亲们敲利市钱和哭灵打赏的钱,一起也有大几百。

听邻居讲,他们这次三天,早晚席面140桌,厨师工钱5000元。杠夫们工钱12000元。出葬时跟着送行的洋鼓洋号乐队,也要1000多。还有那些帮着端茶递水、搞卫生、厨房打杂洗菜的乡亲们,也要100—120元一天。加上夜歌、做道场、戏班子的钱及餐席、烟酒、鞭炮等所有开支应该不下于15万元。

而我父亲三年前去世时,中晚餐席面90桌。所有开支加在一起,也花费了10万余。

当然这么大的花销,当时孝东家一般是不会亏本的,亲朋好友、邻里乡亲写的礼部钱及点歌的钱加起来可能还有钱赚。但平时别人家有老人离世,就要去还情,结果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而我们这一代人,一般都有几兄妹,可以合伙承担这如此沉重的高额丧葬费,虽然也感到不堪重负,但咬紧牙关勉强还能挺过来。

那我们下一代人呢?他们一般最多两兄妹,甚至好多独身子女,好多夫妻俩要丧葬四位老人,这样沉重的丧葬费用,他们又如何扛得住?我们提倡的厚养薄葬又体现在哪里?

相关文章

  • 《爱悟札记》之《让人喷饭的唱哭》

    让人喷饭的唱哭 同事的老母亲仙逝,同事们照例地去灵堂前坐坐,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对生者的安慰。 同事的亲人...

  • 吊祖孝

    吾祖仙逝,江河凝滞,吾祖仙逝,星月无光,哭祖仙逝,痛断肝肠,哭祖仙逝,泪如血浆。 ...

  • 仙逝

    族里的百岁老阿太今天走了!去年举办了百岁寿宴,今年无病无痛,没有卧床一年半载,让小辈服侍,自己准备好后事,安...

  • 仙逝

  • 更年期发作的女人是魔鬼

    最近被我邻居吵到了,一个更年期的女人,她的家里有一个需要被她照顾的老母亲,老母亲有时清醒有时糊涂。 ...

  • 唯愿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昨天,邻居赵奶奶仙逝,享年73岁。由于疫情原因,连夜下葬。悲伤也罢,忙碌也罢,我们和他们家人一起,按着习俗,帮助他...

  • 你可以不屑一切,却不得不敬畏死亡

    早上健完身,手机上收到一条信息,朋友96岁的老母亲仙逝了。眼泪夺眶而出,之前还在和他说要抽时间过去看望这个健康活泼...

  • 端阳情思

    五月五,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在吃着粽子纪念屈原,我在吃粽子的同时,忆起了我已仙逝的老母亲,今天也是我伟大母亲的生日!...

  • 无论年纪多大,都稀罕“自由”

    与老母亲视频时,老母亲告诉我3件高兴的事: 1.一早用烫面和面,包的红糖馅儿,用电饼铛i烤了7个饼,送给东边邻居家...

  • 金庸仙逝

    今天仿佛所有人和他都有联系 仿佛所有人都读过他的书 所有人在这一天成了他的亲戚 所有人都要说上一句 先生, 千古!...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邻居老母亲仙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nln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