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相如,大名鼎鼎,,乃西汉第一文人,一曲《凤求凰》,抱得美人归;一段当垆卖酒,赢得百万财;一篇《子虚赋》,博得汉武帝拍案称绝。后被搬上舞台,视屏甚至歌坛。何曾想到这个文学上的奇葩,也是追星族,追的竟是战国后期的政冶家,外交家蔺相如,崇拜到把父母起的名字犬子改为相如,从此一发而可不收,世人皆知司马相如,鲜有人知司马犬子也。
蔺相如有值得司马相如倾心的资本。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有专门的记载。前司马公在字里行间赞美蔺相如“智勇,可谓兼之矣"。蔺相如智勇双全,顾全大局的三部曲《完壁归赵》,《渑池会》,《廉颇负荆》,把一个赤心报国,宽宏大量的完美形象,呼之欲出。不仅在戏曲,视屏,小学课本上也有《将相和》的小故事,高中语文把《廉颇蔺相如列传》列为必读的重点文献。有关蔺相如的成语“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刎颈之交”,“价值连城”,“胶柱鼓瑟”,“白璧微瑕”,“渑池之功”,也被人们口口相传,两千余年而不衰。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老将军,几乎以配衬蔺相如而千秋留名。在世人看来,蔺相如的光辉形象似乎是尽全尽美的了。然而,世上的似乎没有无懈可击的事,也不可能有横看成岭侧亦岭的事,蔺相如也如此。
后司马公的《资治通鉴》,却对蔺相如颇有微词,尤其是《完璧归赵》,认为是失败的外交事件。蔺相如在不可一世的秦王面前,表现出大义凛然,智勇兼备,让秦王空许十五城换和氏壁的企图落了空并全身而退,获得不畏暴秦的美名,还加官进爵,却没有为赵国赢得任何利益,还大大激怒了斋戒五曰,盛典接受玉璧的秦王。在完璧归赵的第二年(前282)“秦伐赵,拔两城",次年(前281)“秦伐赵,拔石城",四年后(前280)“秦白起败赵军,斩首两万,取代光狼城”。并且师出有名,教训出尔反尔的赵国。20年后(前260)发生在今山西高平的长平之战,赵卒被坑杀45万,从此赵国元气大伤,曰落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了。司马光老先生气得几乎毛发倒竖“人臣爱君如是哉?!”(哪有这样为君王办差的?!”也有人把同是外交家的张仪和蔺相如作比较,前者凭寸不烂之舌,破坏诸侯各国连纵,不费吹灰让秦国得城获地,获得利益更大化,后者言而无信,让赵国外交上出现被动,丢城失地,让赵国走向没落,两相对比,优劣自见。
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就需要人们具体事情具体分折了。首先要以前司马公的《史记》和后司马公的《资治通鉴》两部历史大作来分析。前者重在写人,对个人品行进行品评;后者旨在叙事,对事物,事件整体予以考究。前者是让世人看,从中汲取营养,为了更好做人;后者是让帝王阅的,从中吸取利弊,为了更佳治国。这也是凡人喜阅《史记》伟人乐读《资治通鉴》的原因。
并非本人乃区区凡人,肯定蔺相如的智勇兼备,胸有丘壑。从历史着眼,当时的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富兵强,人心思进,凯歌猛进已成不可逆转之态。东方诸侯君王各怀鬼胎,目光短浅,颓丧败北已成难以扭转之势,不管贤臣良将如何竭尽全力,顶多延缓灭亡的行程而已。弱国无外交,蔺相如再出色也难挡秦国的虎狼之师,即使不激怒秦王,也不会改变其进攻赵国的行径。张仪凭秦国虎威,逞三寸不烂之舌,游戏于诸侯之间,倘若两人改换身份,互换君主,又会是怎样的结局?何况,凭蔺相如一己之力,耍弄暴戾秦王以股掌之间,让弱赵挽回面子,为祖国争了光。顾全大局,忍辱谦让,将相和睦,使国家尽可能减少损失。试想,如果蔺相如和廉颇互不相让,拼个鱼死网破,那孱弱的赵国命运又会如何?是的,蔺相如高大上的形象毋容置疑,智勇兼备值得效仿,顾全大局值得讴歌。
司马长卿,你推崇备至蔺相如,不惜改用其名,是否后悔进错门拜错神?
2022年4月30日于北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