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课程的逻辑》读书心得

《课程的逻辑》读书心得

作者: 暮鼓晨钟2018 | 来源:发表于2018-05-28 11:37 被阅读0次

    如何真正实现课堂的高效?课程整合不可或缺。课程整合使课堂教学效率更高,是体现教师创造性的途径,也是一种学习过程的瘦身。整合,其要义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具有新价值的一个整体。实施课程整合,可以大大节省教学时间,优化课堂教学。课程整合,从广义上说,是指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其目的是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叠与分化,彰显知识技能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及其价值;从狭义上说,也可指学科内部不同内容的整合,而后者,因其对课堂效率有促进,且易于操作,更具有现实意义。此文仅涉及后一种。

    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有必修选修之分。高二阶段选修部分,古诗文数量多,难度大,时间紧;面对新一轮教改形势,课堂教学时间再度缩减,选修模块教学任务要高效完成,教学理念和方法创新固不可少,但课程整合尤为关键。

    一  课程整合的意义

    从教学目标来说,整合优化课程,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效率更高。语文课堂到底要教什么?这一问题常常困扰着一线老师。自然科学或者外语教师的权威可以建立在使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未知到已知的基础上;语文老师却不行,必须面对学生们的“自以为是”-----学生往往武断地认为自己是“已知者”。这就提示我们,有必要探寻学生“无知”所在,科学整合相关内容,增强教学针对性。

    从教师教学来说,课程整合是体现教师创造性的途径。就单篇教学来说,若面面俱到,实践中容易呈现为千篇一律,学生接受单调程序刺激,易产生厌学情绪。学习兴趣不浓。课程整合,会倒逼教师进行对比分析、归纳提取、思悟筛选课文的重难点,并积极地选择新的教学突破口。自主思考强化之后,教师的教学个性色彩会更加浓厚,教学形式会趋于简约与多彩。

    从学生学习过程看,课程整合后,课堂教学问题性更强,学生会更多地比较、筛选、归纳,对学生说,其实是一种学习过程的瘦身。课程整合好了,内容更具规律性,课型更具多样性,学生易于接受,记忆深刻。同时,它蕴含了研究性学习的因子,重点凸显,学生更易于把握,产生更大的成就感。

    二  课程整合实施策略例说

    整合,就是整顿、协调、重新组合,其要义在于将零散的相关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具有新价值的一个整体。实施课程整合,可以大大节省课堂时间,有利于克服语文课单篇讲析的弊端。

    以同类整合为例。《书愤》《蜀相》两篇课文分属两课,若单篇教学,势必要从创作背景、词句推敲、意境赏析等方面逐个分析,用时长,内容杂,不易凸显各自特色。按照同类整合同中求异的原则,可以先找好关键问题作为教学切入点,带动对整个篇目的理解,情况就大不一样。

    问题一:作者思想经历有何不同?两首诗作对诸葛亮的赞赏角度一样吗?

    陆游生活在南宋时期,外敌入侵,促使他一心抗金报国,改变南宋偏安一隅的局面,诗中“气如山”“楼船夜雪”“铁马秋风”等词句,就写出了他奔赴前线抗击外敌的豪情壮志;杜甫身在唐朝,立志辅佐国君,兼济天下。可以说,济世安民是他最大的理想。

    《书愤》之所以提到《出师表》,是作者有感于诸葛亮报效国家的忠诚:试想一下,当初诸葛亮为了出兵伐魏倾吐肺腑之言,与陆游平定中原、完成光复大业的渴求何其相似!此刻作者衰鬓已斑,却无路请缨,其内疚遗憾无以言说。因此,此诗赞赏诸葛亮的着力点,在于诸葛亮的抗敌报国的功业。

    《蜀相》的作者杜甫所赞赏的,不能说没有忠诚因素,但他更关注三顾茅庐的君臣相知,诸葛亮“两朝开济”的才能与奉献,特别是诸葛亮愿未遂身先死,再也不能济世安民的遗憾。杜甫深忧自己,终像诸葛亮一样,有生之年岁月荒废,治国之志付之东流!

    问题二 :两首诗都有赞颂与感慨之情,构思有何不同?

    陆游的诗,先写自己少年壮志,表达抗敌决心,后写功业未成,遗憾怨愤之心,进而联想到诸葛亮的耿耿忠心。“谁堪伯仲间”,写出了作者对诸葛亮的由衷敬佩,意味深长。这种构思的特点,是先主体,再客体,最后兼及两者。

    杜甫的诗,先展现诸葛祠堂景象,由所见衰败之象而产生思考,以此联想到诸葛亮巨大功业,再写业未就“身先死”的遗憾,最终以“英雄泪满襟”作结。这种构思与前者不同,是由客体写起,以所见景象,引发主体所思、所感,最后主客相融。

    问题三:两首诗的情感基调有何差异?

    一为愤中有悲,一为悲中有愤。陆游诗中情感,以愤为主:愤统治者不为,愤自己无报国之机。那是外敌入侵,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之际的怨愤,充满了武将的雄浑与刚正;杜甫,出于对唐朝的忠诚,忧国家走入衰途,悲黎民陷入苦难。更期望自己能发挥个人治世才能,受重用,为朝廷出一份力,更多文臣的悲怆与沉重。

    以上问题,作为整合两首诗歌的线索与突破口,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无法通过肤浅的表象感知找到答案,自会产生研读欲望,作者经历、词句推敲、表现手法等内容会自然被带动起来,课程整合的目的也就达到。

    三 课程整合的多样性

    就课程整合而言,可以同类整合,也可异类互补、选点整合等,诗文不限。篇目的选择也可因教学目标而异,因学生而异,因文章难易而异。诗歌类篇目整合,如意象、表现手法、等等都可作为突破点,教师完全可以有自己独特的选择。

    另外,这种整合,与单篇教学中的对比拓展环节不同,不是以一篇补充衬托另一篇,而是以彰显各篇特点为目的。比如,以借景抒情为中心点,把阮籍的《咏怀》及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等整合起来,探讨它们如何传达凄清冷落、孤独惆怅的情绪;把豪放婉约风格的苏轼柳永词整合在一起,可更好把握二者的差异;把同朝代同时期的文章整合,可领会同一时代作家个性之外共有的时代风尚,如此等等。

    总之,教师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精神实质,高屋建瓴,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整合,有利于引领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规律,从根本上优化课堂结构,收到精学质优之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课程的逻辑》读书心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nnw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