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06年刘力红博士的讲述,我作了笔记分享给大家。
现代健康领域的很多学者、专家告诉我们,真正解决健康的问题不是靠医学。医学只能解决很小一部分的健康问题,大约只占10%。我们10%的健康问题可以交给医学,但更大部分的健康问题我们没有办法交给医学,医学也无能为力。那么交给谁呢?答案:是我们自己。

健康和疾病始终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关注健康的力度会越来越大。过去可能大家认为医学可以解决一切的问题,尤其是在二十年前,由于现代科学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它发展的太快,它解决的问题太多,过去的一些幻想、梦想都得到实现,包括登上月球、火星着陆,这些过去看来都是天方夜谭,现在都一一实现了。所以大家也就认为科学、医学同样能够解决人身的一切问题,包括健康的问题。但事实证明不是这样。
医学确确实实日新月异,可是我们的疾病也是日新月异,健康面临的问题也是日新月异。疾病没有减少,死亡率没有减少。这个时候,人们开始反思。开始反思这个健康,自身的健康,民众的健康,究竟应该谁来解决?

现代健康领域的很多学者、专家告诉我们,真正解决健康的问题不是靠医学。医学只能解决很小一部分的健康问题,大约只占10%。我们10%的健康问题可以交给医学,但更大部分的健康问题我们没有办法交给医学,医学也无能为力。那么交给谁呢?答案:是我们自己。
实际上健康把握在各位自己的手上,健康是完全可以由自己去抉择的,中医有一句话,叫做“上工治未病”。我今天来理解这句话,这个上工可能不一定指医生,上工指的是谁呢?——我们自己。我们自己才能解决我们自己的未病,才能防患于未然。所以真正的上工是我们自己。
2

中医如何认识健康
最权威的认识就是《内经》,所以今天我要把《内经》抬出来。《内经》怎么认识健康呢?《内经》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素问》,一部分是《灵枢》。《素问》的第一篇就叫做“上古天真论”,里面就谈到了这样一段话,非常经典。实际上大家读懂了这段话,照着去做了那我们就是上工,健康一定没有问题,这段话是:“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是内经讲的健康,一百岁。






所以今天非常希望各位都能够一百岁,真正的长命百岁。长命百岁不是病怏怏的长命百岁。如果病怏怏的很残酷很痛苦的一百岁,那就是老子讲的“老而不死谓之贼”了,“老贼”。所以内经讲的是“行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心身健康。
所以今天非常希望各位真正的在身心都健康的状态下度百岁乃去。我们下面就来具体的看这段话,来玩味这段话。确确实实这段话是需要体味的,体味了以后更重要的是去行持。所以这里把能够度百岁的这样一些人叫做“知道者”。“道”是什么?老子讲:“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道这个东西是刹那都不能够离开的,能够离开的,现在先暂时放一放,待会再说,这个就不是道了。
有人说你身体要注意哦,他说忙过这段时间再说,那这个显然就不是“道”了,就不是“道者”的风范。“道”是刹那都不能够离的,可离开的就非“道”了。就像我手持这个杯子,如果我只要一不留神一松手,啪啦一下就没有了,“道”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为什么说“道在日用”呢,举手投足之间呢,为什么说要坚持,要持之以恒呢,那就是这个意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健康。接下来《内经》就讲到了“知道者”是什么?
1、法于阴阳
就是知道者必须要效法阴阳,阴阳是一个大问题,尤其是中医的一个大问题,实际上也是传统文化的问题。阴阳是什么?可以说阴阳包罗万象。所以《内经》里面谈到了“阴阳者,天地之道也”。讲的是天地之道。所以中医为什么要效法天地,为什么老子要讲道法自然,就是因为古人认识到了我们跟天地跟自然乃至跟日月是息息相通的。
中医有两个特点:一个特点就是整体观念。什么是整体观念?不是说人是一个整体,人是一个整体西医也是这样认为的,没有说西医不认为人是一个整体。像内分泌、神经系统揭示的人就是一个整体。所以这个整体观念并不是人身是一个整体,而是人与宇宙、人与自然、人与天地是一个整体。
在这个整体里面人必须顺从、效法这个整体,所以我们跟天地保持一致。这就是法于阴阳,我们的健康才有保障。所以对天地要有一个认识、对自然要有一个认识。
《素问》第二篇,叫“四气调神大论”。里面有这样一段话:“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阴阳四时。现在我们讲四时就是春夏秋冬。“阴阳四时者”是什么?“万物始终也。”所有的物不是一个物,万事万物的开始和终结都是由阴阳、由四时产生的。万事万物怎么开始怎么发生,最后怎么样终结,都是由阴阳四时所决定,是“始生之本也”,是“始”与“生”的根本,提的很高。所以阴阳我们可以不法吗,阴阳我们可以不顾吗?这里讲到“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怎么叫得道高人呢?这里讲的很清楚很明白,逆之则灾害生,阴阳四时我们是需要顺从。天地变化了我们也要变化。为什么我们要睡觉?大家知道吗?因为有日落,有黑夜。人的睡眠就像黑夜,天地的黑夜;人工作的状态就像天地处于白昼的状态,这个很直接,这个看起来很简单,大家可能会笑这就是中医,对!这就是中医。
天地为什么会有白昼,人为什么会有寤寐,就是觉悟和睡眠的状态,人为什么要在一定的时间睡觉?为什么不能够昼夜颠倒?这里讲的很清楚:逆之则灾害生。昼夜颠倒就是“逆”,灾害就要来;从之则苛疾不起,顺从就是天地黑了,你也黑;天地亮了,你也亮。那么苛疾不起,疾病不会来找你,你就得道了。得道就多助,谁助啊?自然自助啊,自然的力量可是大了。失道就寡助,逆之,你不得天地相助,你势单力薄,那你不生病谁生病?这里讲的很好,这样的逆顺之间就是一个得道与失道。
紧接着《内径》又讲:“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这讲的太好了。“道”这个东西呢是圣人行之,圣人拿着这个道,知道这个阴阳四时顺之则苛疾不起,逆之则灾害生,他就保持顺从,每天都这样去做,行之。愚者佩之,大家喜欢戴项链什么,佩在身上,只是佩戴而已,只是装样子而已,不是具体去做,这是愚者,你得不到利益。这是法于阴阳。
2、和于术数
术数也是一个大问题,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或者说命题。
“术数”讲的是什么?数学的数讲的是什么?讲的就是一个计量,是对什么的计量?当然,是对人身的计量,也是对自然的计量。所以中国传统文化里面为什么会有命相学?为什么会有风水、会有地理?唐代有一位很了不起的医家,活了142岁,叫孙思邈。他有一篇很著名的文章叫《大医精诚》,那个里面讲的很好,做一个大医的条件需要什么?那就是需要精通术数。为什么很多病人患一样的病,可是有些病人有救有些病人没有救,这就是数在决定,这就是计量在决定,这个不是迷信,这是大科学。
人身的奥秘,现代科学远远还没有弄清楚,科学对外在的事物研究的非常细微,可是对人身可以说小学还没到,但是在这一方面传统文化确实走的很深远。数学的数是说人身是可以计量的,它有一个规律,因为刚刚我们讲了“易”有“三易”,有“不易”,就是常量,既然有常量那就是可以计算,常数一带进去结果就出来,所以人生有一个大体的规律,可是它有变量,所以不是宿命。
那么这一个技术的术就是讲的人生怎么去改造,怎么去改变。人的命运不是算出来的,是自己造作出来的,也就是说靠自己,这里面也关系到健康,健康出了问题就是灾殃,为什么会有灾殃?
3、食饮有节
这一点大家就太熟悉了。大家看看这里讲到是饮食有“节”,不是说饮食要多好、要多有营养,古人用词用的很巧妙,用一个“节”。
“病”从口入。这是两千多年前提出来的忠告,指出我们今天很多疾病都是因为饮食没有节造成的。
所以这里《内经》提到饮食要有节,饮食是贵乎有节,为什么要有节?因为饮食是从我们口里面吃下去的,吃到脾胃里面。这个胃在中医里面讲就是土,脾胃就是土。土是干什么的?中医讲阴阳、讲五行,土是化生万物的,化生万物来供奉我们人类,供奉其他的生灵。可是我们观察一下大地上生长东西我们就知道为什么饮食要有节。我们看看植物的生长、植物的疏密,太密行不行?太密了都死掉;太疏行不行?太疏了产量低,不密不疏这个就叫做有节。所以我们不能够过饥也不能过饱。过饥了不行,能量不够;过饱了,怎么样,乃至猝死啊,那是毒药啊。大地上的东西,小麦是什么时候种?大米是什么时候种?它有时令。不同的时间生长不同的东西,这个也叫做有节。
什么叫有节?如果冬天的东西到夏天,这个不叫有节。所以我们吃的要以时令为主。为什么夏天生长这个东西,为什么冬天生长那个东西,这个里面很奥妙,值得大家去深思,很有学问。
现在科学是发展了,但有些时候应了《红楼梦》的那句话“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现在的大棚菜,什么时候都可以吃到任何时候的蔬菜,好吗?不一定是好事情。老天这样规定了,什么时候长什么东西,它是有涵义的,这个时候就最需要这个东西,那个时候就最需要那个东西,老天就适时地生长那个东西,这就叫“节”,这就叫“从之”。
这个时候不生长这个东西,而你偏要去吃,这叫“逆之”,“逆之则灾害生”,这是你自己去找灾害,没有办法,老天要降灾那还有办法,人自己要降灾那就没有办法,“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所以这个叫做“节”,我们应该尽量吃时令的东西,不要吃非时令的东西。
什么叫“时令”?人生也是很奥妙的,自然天成的,所谓自然是最高的境界吃自然食材。老子讲的很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自然是最高境界,你不要去动小聪明。
这个原则把握了以后你自然知道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所以我们重要的是要明白这个道理。
4、起居有常
起居为什么要“有常”?刚刚讲到,人的起居就像天地的变化,就像白昼和黑夜的变化。人为什么会有“起”?因为有白天。人为什么会有“居”?因为有黑夜。那么自然的白天黑夜是不是“有常”?是不是它高兴了就今天九点钟天亮?不高兴了就明天六点钟天亮?会不会这样?不会。只有一个地域的差别,新疆比我们这里天黑的晚,我们这里天黑的早,但是它是“有常”的,它有常,我们就要有常,这叫做“从之”,“从之”就“苛疾不起”,这个问题是一个大问题,起居是一个大问题,说白了睡眠是一个大问题。现在我们很多的同志都日夜颠倒,这个不是健康需要的东西,这个显然是“逆之”,这种起居显然是有悖天地,有悖阴阳。
5、不妄作劳
“劳”是需要的。“劳”我们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也就是行劳和神劳,劳是一定要有的,但是劳也是要有度,不能够“妄”,如果“妄”,那也是取祸之道。疲劳过度有没有好处。
“夫寝处不时”,寝处不时讲的是什么?睡觉不按时间,睡觉不按照应该睡觉的时间睡,这叫“寝处不时”。寝就是睡。
这与《内经》“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讲的是一回事情,这是太重要太重要了,要有用那就必须去行。
接下来《内经》就把健康的一个基本条件,需要具备的条件做了一个总结和概括。讲到“形与神俱”,就是健康必须要做到“形”跟“神”俱,才能够健康。仅俱其一是不行的。
“形”就是我们这个躯体;“神”呢,就是精神,就是心理。健康必须要两个方面,否则达不到健康。大家可以看了,公园里锻炼的人很多,可是不一定每个锻炼的人都很健康,有些人坚持的很好,在公园里面锻炼的很好,各种操都在做,各种拳都在打,可是回家以后怎么样?就跟老婆吵架或者跟老公吵架,这个不会健康,“形”是在锻炼,可是“神”呢。你每天都处在忧愁之中,这个不行。所以《内经》里面强调是“形与神俱”是两者都要齐俱。中国的文字是非常深邃的,不但很美,而且这个里面所包含的智慧确确实实令人由衷的赞叹。
我每一年都跟美国人上课,每一年暑期都有一批美国人来中国让我跟他们上课,几乎每一年在他们面前我都在感叹“我很有幸我是一个中国人”,为什么,中国的文化了不起,尤其中国的文字,任何一种西方的文字很难与之相比,比如“健康”这两个字你去琢磨,已经把健康的基础内涵、基本要素告诉你啦。
“健”讲的是什么啊?讲的是形体,有力,所以我们有健身,这是指的形体;那“康”指的是什么啊?“康”不是指的形体,康讲的是安乐,安乐是针对心来讲的,针对神来讲的,是一种心理的表述。
实际上“健康”这个词,我们天天都在谈,但并不一定我们就明白健康,为什么?我们没有真正去找这个字的涵义。文字里面是有道的,“文以载道。”所以中国的文字为什么那么奥妙,就因为里面有道。
所以实际上“健康”已经告诉我们是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一起抓,物质文明指的是我们这个身体,精神文明指的是心理。所以过去讲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这就是讲的健康,健康就是两个文明。现在提的很多东西实际上都是传统的精华,这也告诉大家一个信号——传统不容忽视。时代再发展再怎么先进,我们都离不开传统。
怎么做到“形神健康,形神俱备”呢?《内经》又进一步讲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这里面讲的“虚邪贼风”能够避之有时,我们就能够保证“形”不伤,不会受到伤害。而腰眼是太阳经脉所过的地方,这个很重要,是人身的命门所在,这个地方是绝对需要保护的,是不能让“虚邪贼风”伤害的。
这是形。那么神呢?《素问》谈到所谓“恬谈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尽管各位很繁忙,当领导的当领导,做生意的做生意,但还是需要尽量的做到“恬谈虚无”,也就是开篇所讲的学会“放下”,心里面不留事情。事情照做,你照样繁忙,可是心里面留事不留事是两个概念,大家要好好去体会。心里面不留事并没有影响你的生意,你想你内心没有压力了,你内心空灵了,你的判断会更加准确,你会更加潇洒,你会更有魅力,那事业当然会做的更好,所以这个完全是一念之差。“恬谈虚无”是要会放下,是保证我们的神、我们的心不受侵犯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也就是保证“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