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田父的欺骗
在垓下,项羽面临“四面楚歌”。在那个明月满营天似水的夜晚,上演了一场“霸王别姬”悲剧后,项羽率领八百壮士突破汉军重围,向南夺路而逃。直到天放亮,汉军才发觉。于是汉军派将军灌婴带五千人马追击项羽。等渡过淮河,追随项羽的骑兵只剩下一百多人了。本来,项羽已经把追兵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可是偏偏在阴陵这个地方迷路了。阴陵,是秦时的一个县,不过,这个名字确实有些不吉祥。也许是暝暝中上天注定要灭亡项羽,当项羽向一个老农打听前往江东的道路时,那个老农故意指错了道——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王追及之……
田父惜字如金,面对焦急的项羽一行,他只轻轻地说了一个字:“左。”其实,田父明知左边是大泽,一个“绐”字交代了真相。由于田父的欺骗,已经精疲力竭的项羽误入大泽中。好不容易回到原路,灌婴率领的追兵已经到了。
在项羽山穷水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司马迁“不经意”安排了两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田父和乌江亭长出现在他面前。其中,田父给项羽指了一条“错路”,乌江亭长(见本文第三部分)则给项羽指了一条“生路”,而项羽最终选择了“死路”。细细品味,不能不为太史公巧妙的笔法拍案叫绝。
田父,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与项羽往日无冤,近日无仇,为什么要欺骗项羽呢?司马迁安排这样一个情节,就是为了说明项羽已经失去了民心,注定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二)“黑恶”的背景
秦二世元年(前206),陈胜等在大泽乡举起义旗后,农民起义便风起云涌,此伏彼起。会稽郡守殷通也想造反,便把这个想法跟项梁说了。没想到项梁与项羽合谋杀死了殷通——
“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
项籍拔出剑将会稽郡守殷通的人头砍下。项梁拿着殷通的人头,佩带起殷通的官印。殷通的手下大惊失色,有的要反抗,有的要跑,乱成一团。项羽一下子杀了数十上百个人。这才让一府中的人安定下来,大家吓得趴在地上,没有一个人敢抬起头来看。
殷通造反,本是顺应潮流的“正义”之举,可是,项梁却为了一已之私杀了殷通。项羽又一次充当了可耻的打手,一下子击杀数十百人,其残暴的本性暴露无疑。
项梁起兵后,有一次让项羽攻打襄城,襄城的军民死守,从而激怒了项羽。在攻下襄城后,他残忍地下令屠城……
项梁派沛公刘邦和项羽攻打城阳,城阳攻下后,照例下令屠城……
两军交战,各为其主,与百姓何干?
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此时,秦正在攻打赵国。项羽认为,这个时候正是与赵国内外夹击,攻打秦国的最好时机。可是宋义却主张坐山观虎斗,待两败俱伤之时再出兵。意见不合,项羽怀恨在心,趁着宋义早晨召见众将的机会杀了宋义。并号令军中说:“宋义与齐王共同反叛楚王,楚王暗中下令让我杀了宋义。”
宋义与齐王共同反楚,这是“莫须有”的罪名;楚怀王密令项羽除掉宋义,更是子虚乌有之事。因为意见不合,便击杀首领,项羽表达意见的方式只是“拳头”和刀剑。
项羽的残暴本性在对待秦降卒上发挥到了极致。秦将章邯率领二十万人投降项羽,项羽担心这些投降的士兵不听指挥,便在新安将他们全都杀了,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新安惨案”。
残暴远还没有尽头——
项羽占领秦都咸阳后,派兵烧杀抢掠,杀了秦降王子婴。把宝物和美女尽数搜刮一空,最后一把火把秦的宫室烧个精光,回到老家彭城过逍遥日子去了。
有人劝项羽留在关中建都,他不听。别人只说了一句“沐猴而冠”,项羽便把他烹了。当上了西楚霸王,曾经打起的旗号“义帝”楚怀王也没有了,项羽过河拆桥,派人把义帝杀了……
项羽身长八尺,力能扛鼎,早年不爱读书,但也曾跟他的叔父项梁学过剑、学过兵法。而且,项梁在当地杀过人,项羽是他的帮凶。为了躲避仇人及官府的追杀,他们从老家下相(今江苏宿迁)迁到吴中(今江苏苏州)。项梁叔侄二人在吴中与官府官员打得火热,是官府的座上宾。有这样了不起的身手,有这样令人胆寒的的经历,再加上官府“保护伞”的背景,就连吴中的“地头蛇”也惧他们三分。项羽的起步就带上了“黑恶”的色彩。
纵观项羽的战绩,可以说无处不沾染着无辜者的鲜血。秦末战争,不论是官府征兵,还是农民组织的起义军,他们无不是良家子弟。如果说正常的战死尚可以理解为为了正义的事业献身,那么,被项羽屠城的百姓、被坑杀的二十万降卒,就是彻头彻尾的冤魂。死者长已矣,可是生者却不能没有仇恨。田父就是其中一个代表!失去了民心的项羽,最终在阴陵迷失了道路,也从此走上了不归路。
(三)乌江亭长的“催命符”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对项羽做出了高度评价。那么,项羽是不是真的不想过江东呢?
司马迁用一个字揭开了真相,这个字就是“欲”。项羽被灌婴大军重重包围,只剩下二十八骑跟随他死战。纵然是在这种情况下,项羽依然杀死数十百人,突破重围来到乌江边。他之所以拼死力战,当然不是想图一死,而是要东渡乌江,东山再起。“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司马迁在《史记》中这句话里的“欲”字表明,项羽是想渡过乌江的。事实上,他也有机会躲过刘邦的追兵,渡过乌江,回到他当年起事的地方——
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就在他来到乌江边寻找渡船的时候,乌江亭长撑着船来了。如果乌江亭长是个普通的船家,如果他对项羽一无所知,那么,项羽完全可以人不知鬼不觉地渡过乌江,重新做他卷土重来的梦。可是,偏偏乌江亭长说了那样一番话:“江东虽小,但是地方千里,人口数十万,完全可以称王。而且,这条江上现在只有我这一条船,我载你过江,汉兵追来也干着急、拿你没办法。”
这话是何意?一来说明乌江亭长认出了狼狈不堪的项王。二来等于告诉项王:“你赶紧逃命,还来得及!”以项羽不可一世的性格,让人看到自己如此窘态,他脸面丢尽。刹那间,他的虚荣心、羞耻心同时被激活。于是他改变了主意,下定了必死的决心,绝不过江。
乌江亭长本来是想给项羽一条生路,可是,他偏偏让项羽走上了死路。他好像对项羽了如指掌,对汉家追兵在后的事实,也好像未卜先知。但是不管乌江亭长的真实身份如何,他逼死了项羽却是千真万确的。司马迁安排乌江亭长的出现,恰恰是为了突出项羽性格的弱点,也进一步突出了项羽失去民心的主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项羽失去民心,这是他失去天下的最重要因素。同时,他的人格也有致命弱点。如果他抛开虚荣心,坐上乌江亭长的船重回江东,那么,“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或者历史会改写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