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天涯
01
肖申克监狱,一个令人又爱又恨的地方。
恨它,是因为它残忍的剥夺了你的自由;爱它,是因为你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这种爱,是致命的!
当你“爱”上这个囚笼时,意味着你已经彻底沦为“笼中鸟”,彻底失去了翱翔的能力。
波顿是个可怜的犯人。
获得假释时,他已经满头白发,满脸皱纹,手脚不利索。波顿哭了,因为恐惧。他不想出去,他大半辈子都在肖申克度过了,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
老波顿在出狱前一天,将自己豢养的一只鸽子放生,鸽子立即拍动着翅膀飞走了。一周后,雷德发现鸽子“像粪土一样”躺在监狱运动场的角落。
习惯待在笼中的鸟儿,终究飞不出去。这是肖申克监狱“教化”体制的缩影。
他们饶你一命,但是却夺走你生命中所有重要的东西。
在州议会眼里,被关进肖申克监狱的囚犯,都是地球上的人渣,是进来受苦的!但在肖申克监狱典狱长的眼里,这些囚犯只是为他们賺取黑钱的奴隶,在他们耗尽利用价值之前不允许他们出去。
小说中,提到了三任典狱长。第一任是乔治•邓纳海,他在任期间只做三件事:编书、看棒球比赛、推动缅因州通过“死刑法”。乍看之下,邓纳海是个正义、善良的人,实则是一名道貌岸然的伪君子。除了上述三件事,他还和史特马,哈力一起经营地下修车场,但真正管事的是哈力和史特马。
邓纳海被革职后,史特马接替了他的位置。雷德称史特马是个冷血卑鄙的小人。因为,他在任期间,肖申克酷刑不断,医务室、禁闭室每日爆满。以至于史特马离任后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这个残暴的家伙不想被抓进肖申克监狱。
之后的典狱长是诺顿,一个狂热的基督徒。他就任肖申克监狱典狱长的第一件事,就是让每一名新进犯人拿到一本《圣经•新约》并高呼:救赎,就在其中。
无论是电影中,还是小说中,诺顿都是一名彻头彻尾的伪君子。他作为三十年的老基督徒,不仅没有消除狱中的贪污腐败现象,反而推行“外役监”政策为自己捞到更多的油水,进一步中饱私囊。
第二遍读《肖申克的救赎》我才发现。诺顿即便想打击贪腐,他也不能这么做。第一、有钱能使鬼推磨,没人会嫌钱多;第二、薪水太少了,狱警的薪水更是少得可怜;第三、强制治理只会损害他的威望,在监狱管理上会受到重重阻挠,自己还可能成为史特马的替罪羊;第四、安迪提供的便利太具诱惑性了,在他想着如何击溃安迪时,他发现自己已经越陷越深了,甚至离不开安迪的协助了。以至于,在安迪成功越狱后,诺顿也着急辞职了。
有些东西,是万万不能碰的,一旦触碰,你将会越陷越深,当你想爬出来时,会有无数双隐形的手死死拽住你的身子,不让你走。
这就是肖申克监狱,制定体制的人,最终也会被困在体制当中。
02
雷德就是这样一名深陷在体制中的老囚犯。
即便是出狱了,雷德也只会在“每小时整点过后二十五分”才有便意;且,他每次去上厕所都要跟主管打报告。尽管主管屡次告诉他上厕所不用打报告,想去就去,但是雷德已经习惯了,“上厕所要打报告申请”已经烙印在他的潜意识中,短时间内是改不了了。
三十五年的监狱生活已经让他习惯了被管束,习惯了打报告,习惯了在围墙内生活的日子。
“我无法适应外面的世界。我已经变成所谓体制化的人了。”
体制化,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
就像原本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突然被公司调职,到一座生活节奏很快的城市的分公司处理业务。无法适应又无力反抗的上班族,只能默默接受。
年复一年,你便彻底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习惯了早出晚归,习惯了熬夜加班,习惯了逆来顺受,习惯了上司没完没了的刁难,习惯了水涨船高的房租,习惯了这座城市的忙碌……以前那种悠闲的、慢节奏的生活,已经回不去了。
一些成功越狱,或刑满释放的犯人,常常会故意去制造一些不可能达成的蠢犯罪,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再次回到监狱,再次回到那个熟悉的地方。雷德也这么想过。
只要再次回到肖申克,雷德将再次成为那个“万事通”,再次成为那个“无论什么东西都能帮你弄到手”的商人,再次拥有那些能替他搞到任何情报的“亲信”,再次拥有不亚于警卫队长和典狱长的威望。
03
雷德二十出头进入肖申克监狱,一直待到白鬓显露,眼角出现鱼尾纹才获得假释出狱。三十五年了。外面的世界,早已不再是他入狱前的模样。在这个熟悉又陌生的环境里,他感到不自在、茫然和恐惧。
比这更难受的,是来自社会成员的歧视。
“店长不喜欢我,他看我的眼神,就像是在看着一只老"癞皮狗"。”
歧视就像一把无形的尖刀,随处可见,时刻刺痛着像雷德这样,刚走出监狱大门的犯人敏感的神经。歧视就像瘟疫,传播速度极快,范围极广,所到之处无不尸横遍野。散布这场瘟疫的人们却感觉不到。
雷德,你知道的,我需要一个人帮我弄到我想要的东西。我需要你的协助。
这句话像一句咒语,在雷德想步入老布鲁克的后尘时,解救了他。
他想起了安迪的话:在巴克斯登镇有一片很大的牧草地,牧草地北边有一面石墙,石墙底部有一块石头,石头下有一块火山岩玻璃,下面藏着一把钥匙,那把钥匙能开启一个保险柜。老朋友安迪的新生活就在那里。
反正生活已经不能再糟了。
于是,雷德想去寻找那把钥匙,想去看看老友曾经同他描述的新生活,想要知道这个创造了传奇的人物,是不是真的得到了他想要的。雷德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安迪似乎知道雷德会来找钥匙,事先在那儿给老友留了一封信,还有二十张五十元的钞票。在电影中,安迪似乎还给雷德规划好了路线——如何越过边境,前往齐华坦尼荷——他知道,雷德出狱后一定会去找他。
因为,对于雷德来说,安迪,就是他的救赎。
04
安迪•杜佛尼是在1948年进入肖申克监狱。三十岁,五短身材,长得白白净净,一头棕发。戴了一副金边眼镜,指甲永远剪的整整齐齐、干干净净。随时都带着似有嘲讽滋味的笑容,仿佛披着一件自由的隐形衣,看着不像是来坐牢的。这是雷德他们对安迪的第一印象。
肖申克的许多犯人都声称自己是无辜的,安迪就是其中一个。
在小说中,安迪从始至终没承认自己有罪,他只是喝多了,迷迷糊糊的开车来到小三居住地的岔道,醒来后又迷迷糊糊的开车回家睡觉。
他只是运气不好,碰巧在他迷糊大睡的时候,一名神经质的强盗持枪闯入小三的房间,枪杀了玲达和小三;又碰巧遇到了一名正在竞选州议员的检察官,检察官急需侦破这件恶劣的“入室凶杀案”,来增加自己成功竞选的砝码。
在安迪看来,自己只是个运气不好的倒霉蛋。
雷德说:“如果,安迪当时在证人席上讲述自己的故事时,像情绪崩溃的人一样痛哭流涕,控诉妻子对自己的不忠,也许会得到陪审团的同情。”
但安迪没有这么做。
“他走上证人席为自己辩护,冷静、镇定,不带任何私人感情的述说自己的故事。”
“对他有利的事情只会透露一点点,对他不利的事更是守口如瓶。”
“他说起自己的故事时,就像播放老唱片似的,仿佛在告诉陪审团的人说:信不信由你。”
仿佛他知道陪审团和检察官不会相信他说的话,因为早在他被法院审讯之前,这件案子已经被报纸大肆渲染了。所有人都认定了安迪有罪!
于是,安迪啷当入狱,但,他并没有放弃希望。
安迪是个聪明人,更是个有原则聪明人。
他知道有些东西是必须坚持的,是不能丢的,哪怕自己正身处绝境。他知道自己现在还拥有什么,还需要什么,应该做些什么,应该怎么做。于是,他找到了“万事通”雷德,让雷德为他弄来想要的东西:石锤、海报等等,顺便打听一下监狱中的一些情报。
面对那帮“姊妹”的频繁骚扰,他宁死不屈,奋勇抵抗,尽管脸上每天都挂彩,尽管被打进医务室躺上十天、半个月,安迪依旧会抵抗到底,让那帮“姊妹”知道自己不是任人宰割的小绵羊。
安迪反抗的不是那帮“姊妹”的侵犯,而是命运,是试图禁锢他的不公平的命运。
05
安迪身上拥有其他囚犯所没有的东西——坚韧的耐性和镇定的心态。
在屋顶劳作时,即便被哈力与另一名警卫架着,即将被丢下去,安迪依然镇定的向哈力力证自己能帮他拿到他应得的那部分遗产,而且免税。见哈力有些动心了,安迪乘胜追击,向其讲述税法的漏洞,举例自己做过几百件相同的案例,最后,向哈力抛出橄榄枝:只要你愿意,先生,我可以免费帮你填单子。你只需要请我的同事们每人三罐啤酒。
哈力愣住了,雷德愣住了,其他的同事也愣住了,我相信,包括所有的观众、读者看到这里时都愣住了。
同事?开什么玩笑!你是囚犯,他们也是囚犯,是地球上的人渣!
不,安迪清楚他不是,他们也不是。
哈力也清楚。他心动了,他被眼前这名不怕死的囚犯说动了;哈力的视线往雷德他们看去,他们就像油画中的工人,一动不动,呆呆的看着安迪。哈力知道自己没法不接受安迪的提议了,虽然嘴上骂骂咧咧,但还是给雷德他们拿来了啤酒。
于是,在完工的那天上午,雷德与其他“工友”坐在屋顶上,喝着啤酒,沐浴着日光。这一刻,他们是一群自由人。
“他蹲坐在阴凉的地方,双手搁在膝盖间摇晃,微微笑着,看着我们。”——雷德
此时,阳光稀疏的洒在安迪身上,那一瞬间,我感觉安迪就是上帝派到人间的天使,专程来到肖申克拯救雷德,拯救这群忘了自己还是“人”的可怜虫的。
这个聪明的银行家懂得金钱的魅力有多么强大。尤其是在这个幽暗得发臭的地方。
安迪利用自己带进监狱的钱贿赂狱警,让他们把对自己最有威胁的“姊妹”狠揍一顿,又帮典狱长出谋划策,代劳所有狱警的报税工作,从而得到了狱警的庇护、图书管理员的工作、和稳定的单人牢房。
即使身处绝境之中,依旧冷静、镇定,寻找一切可以让自己摆脱困境的东西,灵活应对所有已经到来、即将到来的麻烦。最重要的是,不能放弃希望。
06
希望是个好东西。安迪说,没有希望的人就像行尸走肉。
所以,安迪总会在运动场寻找石英、云母等美丽的石头,精心地雕刻,将它们整整齐齐的摆放在窗台,看着它们在寂静的夜晚散发出微弱的光芒。
诺顿的到来让安迪有过一段时期的颓废。
安迪太聪明了,避税手法太高明了,诺顿不想让他离开肖申克,并想方设法的击溃安迪的心里防线。
在安迪抓住“汤米”这把能让自己重获新生的钥匙时,诺顿先强制否定了安迪“重新开庭”的申请,并将安迪关禁闭;然后威逼利诱让汤米转移到其他监狱,在安迪再次找上诺顿时,这个狡猾的伪君子告诉安迪,真正的犯人——布拉契——已经出狱,且人间蒸发了,并以单人牢房、图书馆和庇护威胁安迪继续为他服务。
安迪自以为掌控着一切,以为典狱长自己能对典狱长造成威胁;但他很快就意识到自己错了,在诺顿看来,自己只是他养的一条狗。
雷德:“1963年,当春回大地的时候,安迪脸上出现了皱纹,头上长出灰发,嘴角惯有的微笑也不见了。目光茫然一片。”
诺顿很满意安迪现在的状态。颓废、绝望、无助,没有了曾经的意气风发、精神抖擞。
事实真如诺顿所想吗?不,不是。
他自以为彻底击垮了安迪,但他低估了安迪的耐性。
雷德很清楚,我们也很清楚,但诺顿不知道的是——安迪除了时间之外一无所有。
07
《肖申克的救赎》是作家斯蒂芬•金所著中篇小说,收录在金的中篇小说集《Different Seasons》,即“不同的季节”。人民出版社以第一篇《肖申克的救赎》命名并出版,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都大受欢迎。
小说第一页还有一个副标题——春天的希望。这里的“希望”,我认为是指安迪。安迪就像是被上帝特意派遣到肖申克来执行使命的:为这群生活在黑暗中的子民带来希望,让他们在拼命找死和拼命活着之间做出选择,让他们决定自己是个“自由人”。使命达成后,他便拍了拍翅膀,安然的离开的肖申克监狱。
就像小说最后说的:诺顿到最后都不知道安迪是如何打败他的。
当飓风来临的时候,人将面临两种选择:一是怀抱最乐观的期望,认为飓风会转向,二是认为飓风一定会来,即使气象局说飓风转向了,仍然做好最坏的打算。安迪不是乐观派,他属于后者。
“只要为最坏的结果预先做好准备,那么抱着乐观的期望就没关系。”
安迪在正式入狱前就开始策划了。
在外面的世界里有一个人,从来没有人亲眼见过他,但是他有一张社会保险卡和缅因州的驾照,还有出生证明。他叫彼得•斯蒂芬……安迪的朋友吉米在过世前,用彼得•斯蒂芬的名字租了一个保险柜,彼得就在柜子里,安迪的新生活也在柜子里。
安迪总是“怀抱着最好的希望,但预做最坏的打算”。
从1948年到1975年间,他一直在“预知”最坏的结果,并展开行动;没人会在意安迪是否在那幅美女海报下藏着什么,因为安迪是“模范囚犯”,因为他们都接受了安迪的善意。若不是诺顿最后盯安迪盯得太紧了,估计他早就抵达齐华坦尼荷了。
他唯一没想到的是:这飓风,居然刮了这么久。
安迪之所以迟迟没有行动,另一个原因,或许是他真的需要雷德,需要这个在他迷茫、绝望的时候给予他帮助、肯与他好好交谈,而不是用异样眼光看待他的好朋友。
所以,再临走之前,安迪向雷德抛出了橄榄枝。安迪告诉雷德:一纸文凭不见得就可以造就一个人,正如牢狱生涯不见得会打垮一个人。
安迪在劝告自己的好朋友:不要放弃希望。
雷德心动了,观众、读者也心动了;其他人说出这句话或许算不了什么,但是安迪不一样,他的故事太奇幻了,让人不得不相信他的话,让人不自觉地想跟随他的脚步。
小说结尾,雷德在“使劲活下去”,或“使劲找死”的选择题中,选择了前者。带着希望前往齐华坦尼荷,前往安迪所在的新生活。
我希望他找到了(安迪),正如,我希望能找到他。
结语
安迪在留给雷德的信中说道:“希望”是个好东西,也许是世间最好的东西,好东西永远不会消逝的。
安迪他们生活名为“监狱”的高压锅中,我们生活在名为“生活”的高压锅中。生活或许会给我们带来迷茫、恐惧、绝望,但是,只要我们足够聪明,足够冷静,足够坚韧,就能守住希望,就不会被生活击垮!
有些鸟儿天生就关不住,它们的羽毛太鲜明,歌声太优美,也太狂野了,所以你只能放它们走。否则,哪天你打开笼子喂它们时,它们也会想办法扬长而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