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群,这个群的名字叫“那些年我们正青春”,群里的人都是我们年轻时的团干部。
我觉得这个群的名字取得非常好,好就好在它时时刻刻会让我们忆起青春时的朝气和留下的奋斗的足迹。
我们这个群的成员都是基层团支部书记,群主是我们的团委书记。
八十年代,这个团委拥有1500多名青年团员,分布在全厂生产经营的各个领域,有一线的生产突击手,有优秀的青年管理者,有过得硬的技术尖兵,为火工事业的振兴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八十年代里有着如此强大力量的团队,其主要原因还是来自于我们的团委书记王晓秋。
我们都亲切地叫她秋姐,秋姐身材高挑,气质端庄,虽然算不上出众的美女,但高雅的气质,满满的自信,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足以让人从心底暗暗敬服。
记得那个时候我们的工作、生活及各项活动是相当的丰富多彩。
围绕生产工作我们有生产突击队,产品供不应求时,团委一声令下,突击队早出晚归献工献时,有的人一连几天不回家,没有一个要报酬,没有一个人提过加班费,直到闯过难关,顺利地完成生产任务大家脸上就会洋溢起幸福的笑容。
有一段时间为了追求高产高效,安全管理上显得十分薄弱,一度出现了生产事故,这时“青年监督岗”开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生产的各个环节建立了“青年监督岗”,每时每刻都有青岗员进行巡查监督,发现隐患及时反馈,由行政领导确定时间结点后,我们督察追踪落实,最后形成闭环,将隐患一一排除。
还有兴趣小组,包括文艺小组、体育小组、服务小组、后进青年帮扶小组、困难员工帮扶小组。
当时的共青团手中没有资金,开展活动主要是向行政申请,在扶贫解困方面主要是出力,比如帮员工盖房子,修房子,搬家,送秋菜等,给困难员工提供了很多帮助和便利。
共青团虽然手中没钱,但创造的效益非浅,开展五小成果和五小工程活动,为企业生产经营工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那时候的机械设备都很落后,有很多都是半自动化,效率十分低下,即使是有先进一点的设备因企业困难无能力购买,这时小改造、小革新、小发明、小创造和小工程就发挥了巨大作用。
青年团员们在老师傅的指导下进行机械改造,技术人员设计小工程,各项改造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有的提高了40-50%,有的提高了数倍,完成了上千项的改造,创价值千万余元。
青年突击队完成的还不止这些,哪里需要我们就战斗在哪里。
我们的工厂现在已经不生产了,因为怀念我们的工厂,昨天到厂区附近办事时顺便到厂里看看,到了过去的生产车间,哦!一排排的白杨树参天耸立,路两旁的大树树茂已交织在一起,走到一颗大树旁我看了许久,并和他亲切地拥抱,但我的两只手已经扣不上了。
这些树是我们团员青年四十年前亲手栽的,每一颗大树都记载着我们的辛勤耕耘和丰硕的成果。
因为这里不再生产,显得有些凄凉,但当我看到这些厂房,看到这里的一草一木,我顿时感到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让我奋斗了40多年的工厂,青春的身影一幕幕在脑海中浮现。
秋姐是我们厂十几届团委书记中最具凝聚力的团委书记,这些团干部四十多年来无论在哪里工作还是退休在家,我们始终保持着联系,经常在一起交流,就是现在我们每年也要聚会几次,饮着香甜的美酒,唱上一曲青春之歌,我们骄傲,我们自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