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才补上《孙子兵法.虚实篇第六的学习》。读书过程中,被“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触动内心,却还是感到无可奈何。
孙子在本篇谈论战争活动中的“避实击虚”时,说到要分散敌方兵力,让敌方无所不备,无所不备则处处都弱,然后再集中自己兵力去击破敌人分散的兵力。而从对方来说,处处加以防备,就处处兵力薄弱。黄朴民教授在品析此处时说“与其全面平庸,不如片面的深刻”。由此老师说到了读书,读书也是,什么都想学,则什么都学不好。我已经不是一次、不止从此处听到这句话了。
跟着魏老师学《诗经》吟诵,魏老师说过这话;跟着致良知平台读阳明心学,里面老师也说过这话。不论哪个地方,老师说这句话都不外乎是让大家追随他这一个方面学习,学得精深一些。虽然我很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当老师这么说的时候我还是感觉,这些老师说这些话就是让大家把精力都投在他的教学上,就像我们平时教学生,往往各自都说自己的学科很重要,恨不得让学生都光学自己所教的学科,可是这怎么可能呢?于是老师说归说,学生还是得各个学科都学,我一样,我还是跟着好几个方面学习。不过,我和学生学习不一样,学生是必须各个科目都学,而我是好几个方面都喜欢,哪个也舍不得放弃。所以,我工作之余还跟着学吟诵,还跟着学阳明心学,还跟着读一史三传,还见缝插针地读《了凡四训》,每天还得拿出一个小时左右时间写东西。不过这些做下来,是真的感觉力不从心,结果就是哪一个都学不精。这就是黄朴民教授说的“眉毛胡子一把抓,芝麻西瓜满地捡”“样样都懂,样样稀松”。吟诵光学不复习,学了后边的忘了前面的;一史三传光跟着往下走也是随读随忘,还跟得磕磕绊绊;阳明心学每天早晨就读一遍,听导读也常精力不集中,写功课不是很用心;有时还想再读点教育类书籍,却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出时间了。每天写点动心,坚持了快三年了,也不舍得放弃这习惯。
每每想起自己的读书,就常常想起天鹅、梭子鱼和大虾一起拉车的故事。自己的精力没往一个方向用,自然自己始终不会前进。
哪个方面的学习也怕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几个方面的学习同时进行,一个都不舍得放弃,疲惫且收获甚微,这就是典型的“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读书和用兵打仗是一个道理。这次回顾一下,对“全面的平庸”感受真是太深刻了。
网友评论